3.22 成亲 (第4/5页)
事。但今日与几位女子相聚的这段时间,不时听到几人说起成亲这个词,又有灵珠与郑小圆对李不伟赞不绝口,一日下来,范安安竟然有些异样的感觉。她时年一十三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虽然对于婚嫁还不太懂,却也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听到李不伟即将成亲的消息,她除了为周依依高兴,还夹杂着一些羡慕之情,又有一种心爱玩具被人抢走后的感觉,竟然有几次发起了呆。 但李不伟粗心大意,又怎么会注意到范安安这种细微的神情变化与莫明其妙的言语呢?与范东来告辞之后,李不伟转身进了府院。 接下来的日子,李不伟终于忙了起来。先是徽州的程九霄到了临安,再是郑永江的儿子郑大方,竟然抛下徽州自行车厂的生意,也跟着跑来了。旧识相见,难免要喝酒,好在李不伟酒量甚宏,几日下来竟然没有醉过。只是郑永江却忙于机关弩的改进,始终未见他前来。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已是农历的七月初六,也是李不伟大婚的日子。一大早,李不伟还是忍不住偷偷跑出去转了一圈,这次他并没有去实验室或工厂,而是在临安城中随意闲逛。齐大年与其它几名护卫陪在一旁,严防有人对李大人图谋不轨。然而这一切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因为李不伟平日出行时都是乘坐马车,很少有招摇过市之举,临安城中认识李不伟的并不多,更何况今天是公主出嫁的日子,大街上早就戒备森严了。 临安城中的一条大街,此时已经开始拆迁,不时能看到许多官兵混杂在百姓当中帮着搬送物品,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兵,秩序井然,竟然少有拆迁钉子户,又或是钉子户已被临安府摆平了。 看着眼前一片繁忙的景象,李不伟仿佛已经听到火车从身边呼啸而过的声音。 再往前走,却见到一家酒楼,这酒楼附近还有许多杂货铺,每家店铺门前都挂起了大红灯笼,像是有什么喜庆的事。李不伟正自纳闷着,便听齐大年说道:“北平公主出嫁,临安城中众人皆知。皇室有了喜事,百姓也一同喜庆呢。” 李不伟随口‘哦’了一声,心中却是感触颇深。自从他来到宋朝之后,发现大部分百姓对于朝庭还是比较拥护的,至少不会像一些书中所写的那样,说什么朝庭无能到处欺压百姓,又说什么生活在水深火热而四起反抗之类的,至少在临安城中是一片祥和的气象。朝庭决定修建横穿城市的铁路,虽然最终意图仍未公开,但大多数人还是可以理解。虽有部分住户持有异议,但临安府处理得当,将拓宽的道路两边不少门面房都分给了老住户,因此拆迁工作进展得极为顺利。
看到有如此多的百姓为自己庆祝婚事,李不伟也有些得意忘形,但他却不敢在街上久留,因为自己府上已来了许多宫中的人,过不了多久,赵昀与谢道清也要来了。 果然,大学士府周围已是戒备森严。李不伟与齐大年走进府内,只见周进、程九霄、郑永江等人均在院内指挥着下人们继续布置酒席,宫中的司礼太监则忙着给那些小太监们训话,显然招待如此多的皇亲国戚的事情,李不伟的家丁们是没法胜任的。 又过了不久,范东来、石仲秋、孙冰等实验室与工厂的学者也陆续赶到。但李不伟左顾右盼,却一直未见到赵范的身影,派齐大年一打听,才知道赵范与赵善湘等武将在一起,正为自己准备一件大礼呢。 李不伟听得起了兴趣,因为到目前为止,礼物早已摆满了库房,管家甚至还专门腾出一间客房,但赵范等人准备的又是什么特别礼物呢? 正如此想着,已看到赵范与赵善湘一身便装,哈哈地笑着走了进来,后面跟着十几个士兵,抬着三只大木箱,看样子这三只箱子甚是沉重。 李不伟念头急转,猜不透这三口箱子中装的是什么礼物。若是黄金白银,决计不会用三口大木箱来装;若是瓷器花瓶,估计也不太可能,赵范应该清楚自己并不喜欢这些东西。难道是送给依依的绫罗绸缎?但这些箱子做工又是极为普通,倒像是工厂里的包装箱,应该不会装有丝绸吧。 这个疑问很快就被解开了。 三只木箱被径直抬到了刚刚收拾出来的客房,又有几名士兵麻利地将箱子打开了第一只箱子,首先呈现在眼前的赫然是一台蒸汽机,以及一套活塞! 李不伟正惊讶间,第二只箱子也打开了,却是一个极大的容器,以及一些管线与风扇。等到第三个箱子也打开,李不伟已完全明白,这套设备,正是实验室刚刚试制的制冰机! 赵范笑道:“兄弟,这可不仅仅是一台制冰机,实验室又为其增加了管线与风扇,还可以当作房间降温的制冷机。” 李不伟听得又惊又喜,万没想到自己在宋朝时,不仅可以在夏天制取冰块,竟然还可以使用到空调,他忙不迭地说道:“好!好!回头让实验室再改进一下,若能做一个大箱子,然后再降低其内部温度,便可使食物保存得更久了。”赵范听得一愣,忽然也醒悟过来,哈哈笑道:“李兄弟果然好办法,若有这样一个冰箱,当真是方便之极。”李不伟点头笑道:“是啊,这名字正该叫做冰箱。” 几人说笑间,又陆续到了许多宾客,李不伟忙又迎了出去,与众人一一见礼。不一会儿理宗赵昀也来了,跟在赵昀身边的是皇后谢道清。李不伟忙上去见了礼,众臣也一一见过赵昀。 皇帝与皇后来得正是时候,搭台演戏的、耍杂技的、演皮影戏的都已到齐,就等着皇上到来之后开演了。宋朝时期,各种戏曲还未完全形成,什么京剧、越剧统统没有,更多的却是唱词。李不伟听了一会儿,也来了兴趣,因为有人唱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liu人物……”,正是苏轼的一首词。一曲唱罢,又有几人上台奏乐,用到的乐器却都是常见的琴瑟琵琶。过了一会儿,又有三人上了台,这三人年纪甚轻,李不伟只觉得眼前一亮,顿时吃了一惊。 这三人手中拿的乐器不是别的,正是带有六根弦的吉它。几句开场白过后,其中一人稍一示意,便有一人弹了起来。李不伟听这曲子极为熟悉,却并不是自己教过史红袖的那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也不是《笑傲江湖》,但他却怎么也想不起曾在哪里听过这种旋律。 一人弹了不久,另外两人也跟着伴奏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