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第七章 (第2/3页)
晋为例,当初丁晋远赴千里到平遥县任主薄,裴居道担心他年少气盛不免在一个什么都陌生的地方吃亏,于是暗中写信给世交—县令李翱,希望他能关照一下丁晋。 而且,这种对朋友的帮助是不求回报、不求感激的,他为了照顾丁晋的自尊心,并没有据实以告,后来,还是李翱说出了其中隐情,丁晋才知道有这么回事。 几年后,丁晋再次外任,这一次,他是前往刚遭兵灾的襄州。裴居道从两人之间的通信中得知消息,二话不说,请了“出差”的公干,亲自跑到鄂州,动用关系借了一艘兵船,护送丁晋一家前往襄阳。原文:丁晋听罢,这才晓得裴居道不远千里赶赴鄂州。原来为的是自己的前程安危,不禁心中很是感激,站起来深深鞠了一躬,叹道:“裴兄之谊,某实不知如何谢之,说些感激之语,又怕兄见外了。” 裴居道的性格,最突出的是宽厚,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摘录原文几段: 原文:裴居道性情宽厚大度,笑着圆场道:“颜兄勿开玩笑,这辆大车已经付过钱了,陈生和三郎不妨坐上来,反正再多两人,也是同样价钱。”……裴居道笑呵呵地和丁晋两人见了礼,询问了几句路上情况……丁晋脸色尴尬,裴居道哈哈笑着解围道:“千言万语,还道话长,不过天已将晚,咱们还在这里站着作何道理?三郎,陈生,你们快随我进去登录名字,有什么话,咱们容后再谈。”……还是裴居道年长忠厚,忙出言为元秀解围,顺便为众人介绍道:“来来来,闲话再谈,吾来为各位人中龙凤介绍一二。”……裴居道明白了元秀为什么这几日愤恨自己的原因,当日他得悉元秀跟随许昼每日出入烟花粉楼后,曾劝告过元秀但对方没有听从,于是无奈下便说给众人听,本想大家讨论个好办法帮助他,却没想到竟被元秀记恨,这让裴居道心中有些难受,但并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看不下去的裴居道忙站来阻止道:“管兄,许兄,今日是我等庆贺之日,怎地平白惹出一顿争吵,休了,休了,且饮酒听曲吧。”…… 裴居道一生飘零,雄心抱负没有实现的机会,不过他的儿孙们混得挺不错,托他的荫庇,他的两个儿子都做了三品以上的高官,一个孙子还得了“郡侯”的世袭爵位。 裴居道: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事,是没有把理想设定为做一名“旅行者”。 二十四、 沈微,人如其名,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更有趣的是,这个人依靠谨慎的性格,从一名小吏做起,后来一直做到了尚书天官。 他是胥吏飞黄腾达的异类,多年以后还受天下万万刀笔小吏的崇拜。 他的仕进之路,和本书情节的发展,可谓是相辅相成。 丁晋上京赶考时,他不过是礼部一个小小令史,连不入流品的官员都不算。 进士科考结束,沈微因安排诸项事宜得体,为时任尚书都省右丞的杜黄裳赏识,提拔为“主事令史”。 黄龙三年,沈微跟随礼部侍郎段焕章,去西南地区处理少数民族sao乱问题,沈微建议和平安抚,并亲自前往蛮族聚集地,宣示天子的恩惠,取得良好效果。 归朝后,沈微因功被授予七品官秩,调往工部屯田司任职都事官。 屯田司任上,沈微继续保持谨慎细致的办事风格,得到了工部尚书韦求德的高度评价,黄龙四年,韦求德升为“尚书右仆射”后,将沈微擢拔为“礼部员外郎”。 黄龙四年底,沈微以礼部职,协助主考官参知政事李景俭、吏部侍郎刘德秀“进士科”考试。当时,丁晋资助自己的助手—凌淮上京赶考,并给沈微写了封推荐信。 沈微将凌淮的诗集举荐给了几位主考官及评卷人员,可惜凌淮最终没有金榜题名。 黄龙五年春771年,丁晋调回长安任职,韩泰、李缜、沈微、刘年、管衍、仲隘斋等人为他在快意楼接风洗尘,众人大醉。 韦求德对沈微很赏识,一再破格提拔他,773年,沈微累迁为“礼部郎中”。但沈微因担心被议论为“营私结党”,故意疏远二人之间关系。 此后,沈微虽落了个“不识抬举”的名声,但侥幸没有跟着韦求德牵扯入“韩一良行贿案”中。 韦求德疏冷后,沈微的官级连续几年停步不进,这个时候,他不是进士出身的资历暴露出了弱点。 在礼部任,沈微虽然缺乏创新的气魄,但此人久为胥吏,有着极为精干的办事能力,俗话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连续数年考核,沈微都是不退不进,问题就是他没有正规的毕业证。 直到数年以后,天子亲政,年轻的皇帝急需笼络一批自己的大臣。这时,他的好友韩泰向天子推荐了办事干练的沈微,皇帝立即任命沈微为“吏部考功司郎中”,正式进入国家中高级干部行列。 大概在天复初年,沈微和韩泰等人有意无意中形成了一个政治小集团—黄龙进士党,众人互相扶持,相互引荐,同仇敌忾。 沈微借助这股东风,几年时间就跃升为吏部右侍郎。后来,沈微又从进士党中出走,遭到了昔日盟友—陶翼、李缜等人的围攻,被贬为“饶州司马”,当时,和沈微交厚的五人也被同贬为外州司马,史称“六司马事件”。 “六司马事件”,标志着进士党的正式分裂,此后,昔日亲朋好友相互倾轧,你死我活,而沈微,不过是这场惨烈战争的第一个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