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第十三章 (第3/3页)
是第一次入阁为相,无论是资历还是实力,都要比其他宰相如崔铉、尚哲、杨怀素等人稍逊,如果非要说一个刚登显位还没有站稳脚跟的人就急着垄断朝政,实在是有些令人难以信服;
其次,史书上也说卢士琼是被卢光庭引荐给武澄宇的,但是这个时候卢光庭和他的岳父—宰相尚哲和武澄宇还不是同路人,尚哲因为政见不同和武澄宇颇闹过几次矛盾,卢光庭不可能将自己的朋友推荐给一位有仇怨的政敌,何况武澄宇也不一定接受卢光庭的推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卢士琼因为和亲之行,才得到皇帝火速提拔,那么为什么这块馅饼会掉到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卢士琼头上呢?无它,正是由于卢士琼也是和亲之策的坚定拥护者,他当时绝对是尚哲派系的人,很可能尚哲已经准备悉心栽培这个“小老乡”。 尚哲是和亲政策的提出者,他倡导用和平手段解决周边问题,和亲之策一方面可以缓和大周与邻国间的争端矛盾,另一方面还可以化敌为己用,趋使那些愿意和大周结成亲戚关系的国家消灭那些和大周敌对的国家、民族。 尚哲当宰相时已经七十高龄,他一直想寻觅一个有担当有才望的人,以备以后可以接替自己的相位,继承自己的外交政策。而卢士琼与他是同乡,且有才干,尚哲极有可能是看中了卢士琼,因此对他亲厚无比。 尚哲死后,卢士琼也确实是和番的最坚定拥护者,但是这个外交政策在泰丰九年遭遇了致命威胁,而卢士琼也遇到了仕途中的又一次重要转变。 泰丰九年,宜城公主被派去北方和奚族人的领袖骨力裴罗和亲,送公主出嫁的使节团还是卢士琼带队。 和所编的情形相似,大周派往外族和亲的“公主”,往往也只是皇家的旁支。真正的皇帝女儿,被视作掌上明珠的宝贝疙瘩,是很少派去和亲的。 前唐时,吐蕃人曾经癞蛤蟆想吃天鹅rou,居然想娶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可是则天女皇和高宗的眼珠子,哪里能送到吐蕃去?于是,皇室假称太平已出家修道,等风声过去后,就又风风光光地给她选如意郎君,大肆铺张,隆重完婚。 这里这个“宜城公主”,其实就是顺宗的外甥女,姓王。临时被册封为“宜城公主”。 当然,虽不是皇帝亲生,但同样出身富贵豪门,要不然肯定一到别人地头就露相,因为这些世家女子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冒充个公主哄骗哄骗那些蛮夷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然而,对于这些派去和亲的“公主”来说,她们的心情应该比王昭君更加沉痛难耐。她们都是金枝玉叶的皇亲,如果不去和亲,她们可以舒舒服服地在家里游乐玩耍,然后在大周的名门贵族、科甲才俊中选一个如意郎君当驸马,过上花好月圆的幸福生活。 然而,一纸诏书,就要离别自己的爹娘,孤身一人远去那地僻人蛮的遥远世界,很难再有机会回到家来。这样的事情,对她们来说,实在无异于晴天霹雳。 所以,可想而知,宜城公主肯定是和上刑场差不多地难受,如果可能,她宁愿不要这个“公主”的头衔,她宁愿像长安市里普普通通的贫家女孩一样过荆钗布裙的生活,她一定恨自己为什么生为一个女子。 可是,她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登上远去的车马,去那遥远的草原。在这个稚**孩的心中,自己似乎就是一只小白兔,被送入那可怕的狼窝之中。她按捺不住满怀的愁闷,于是车马在虚池驿停留时,宜城公主提起浸透了泪滴的墨笔,在驿站的墙上题下了一首诗。 出嫁辞乡国,由来此别难。圣恩愁远道,行路泣相看。 沙塞容颜尽,边隅粉黛残。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 当时,卢士琼看了这首诗后,也有些愧疚,说来和亲之举,虽说对于换得和平的环境有一定好处,但对于被派去和亲的公主来说,却实在是一出惨剧。 事实上,早在尚哲提出“和亲外交”时,就有不少大臣反对和亲之举,有一位忧国忧民的名士还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谁陈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儿为国羞”。 卢士琼愧疚心理下,便对宜城公主说:到了草原可能有些中原美食就吃不上了,公主有什么喜欢吃的,我每月让人给你送来一些。 没想到宜城公主却说:我最怀念的是长安故土,你如果不见怪的话,每年给我送来黄土一杯就行。 这句话是宜城公主的肺腑之言,但是听来很不祥,果然,她的悲剧远远没有结束,她是三月份被送到北方和奚王武延宠骨力裴罗的汉名成亲的。仅仅过了半年,到了九月份,这些北方的狼族们就又重新叛周。而他们叛周起兵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将周朝的公主杀掉祭旗!可怜宜芳公主,于豆蔻年华惨死在胡人刀下。日夜不休的万里胡风,也吹不散她的怨愁!尽在中文网更多: 看书累了吗?来7432小游戏休闲放松一下吧!网址:. 重要声明:“"所有的文字、目录、评论、图片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阅读更多最新章节请返回,支持宦海风流请到各大书店或网店购买阅读。 Copyright2008-2009AllRightsReserved黑龙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