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姆特不可思议之书_第十九章 人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 人蛊 (第1/2页)

    冯其云——三岛龙崎的中国助手!

    我的脑海里立刻闪过了在1316号档案中的那张旧照片中,那个站在三岛龙崎身边的那名瘦瘦的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国青年。

    是他,凭着自己非凡的想法,解开了谜题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想必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一定受到了三岛龙崎的重要,主持着极其重大的工作!

    冯其云的研究室内异常杂乱,不少研究资料胡乱散落在地面上,桌面上也是一片狼藉。

    我拨开乱纸堆,从桌面上拖出一堆本子,这些都是黄色皮革封面的工作笔记,是六十年代相当流行的风格,此刻散落在桌子上显得特别显眼。

    我翻开了几本,发现都是一些用日语写就的研究公式和设备设计图,看起来应该比较重要。但是,对于现在的我和李旭来说,都是一些没用的废物。

    李旭四下打量着房间,拨拉着文件柜里的书籍,我则一本接一本地翻开看着那些工作笔记。

    说来也奇怪,很多时候,人的行动都是下意识的,但是往往都能引向正确的方向——这便是人们口中常说的直觉,或者说“第六感”。

    这一奇妙的现象是科学上不能解释的,但是很多时候,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因为体验过的人实在是非常之多,于是,被科学思路困住的学者们,对于这一现象,往往以“巧合”来做搪塞。

    在我一生的冒险生涯中,很多次都是依靠直觉,找到了正确的线索,这一次,便也是这样。

    我本来翻了几本,就没兴趣地甩了开去,但是,心底却有一种感觉,觉得我如果不继续翻下去,只怕会错过重大的秘密!

    于是,我一本接一本地翻开所有的笔记,大略翻一下内容,再扔到一边。

    在我翻到大约第九本的时候,我的手猛然停住了!

    我手中的这本,和其他的工作笔记,有着极大的不同——它是用中文写成的!

    冯其云其他的笔记都是日文写就,而这一本,却用他的母语写成,至少表明了一点,这绝不是一本用来公开交流的研究笔记,而是属于冯其云自己的东西!

    我立时抛开了其他的东西,专心翻阅起这本笔记来。读着读着,我的双眼不禁瞪大了,简直不敢相信笔记中所记载的一切!如果这一切是真的话,那实在是太令人不安了!即使是我这样经历过各种诡异事件的人,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惊愕,忍不住低呼了一声。

    李旭听到了我的低呼,一个箭步跨了过来:“什么?”

    “我差不多明白怎么回事了……”我呼了一口气,把记录扔给了李旭,不知道他看完将作何感想。

    李旭接过笔记,立刻开始翻阅起来,我也不想去打扰他,屋内此刻寂静得很,弥漫着一种静谧的不安。

    写到这里,读者们一定很想知道冯其云的笔记到底写了些什么。我是很想全部记录下来,但是篇幅有限,在这里我只截取一些重要的片段,读者们管中一窥,大约能看到七八分全貌了。

    “……绒猴俱乐部的谜底揭开之后,三岛博士开始了关于进化体的研究,并且,他也在探索着生命体各种各样不同的进化方向。他要求手下的人提供全世界各种奇特生物现象的资料,以便举一反三,研究出生物另类的进化方向……于是,我想起了我祖父的家乡,中国的贵州。在中国的云贵一带,流传着奇特的蛊术现象,我向博士提出了申请,所幸,批准很快就下来了。大日本国内一流的专家组成了精英的研究团队,即将远赴中国云南。今天就记录到这里,今天是1957年3月22日,后天是纪子的生日。以上。”

    “……蛊术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三个多月。很幸运,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在云南流传着一个流放施蛊者的小村落,我们根据线索找到了个小村落。从此,可以就此展开研究,感谢天皇的庇佑。这是我第一次踏上祖父的家乡,很兴奋……”

    “……最近,对蛊术的研究,有了一些眉目。汉字真是一种神奇的文字,其实已经很形象地描述了‘蛊’的本质。‘蛊’字,上面是个‘虫’,下面是个器皿的‘皿’,意思不是‘有虫子的器皿’,而是‘器皿中养的虫’。不错,所谓‘养蛊’,就是在封闭的器皿中养着各种毒虫猛兽,让其互相吞噬、残杀,从而促进个体间的超速进化,最终得出的个体,即为‘蛊’。而通过特殊的沟通方法,可以利用‘蛊’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便是蛊术。三岛博士认为cao蛊者,脑电波经过训练,不同于常人,可以和‘蛊’沟通。他也很喜欢汉字的博大精深,一个日本人,能认可我祖先的文字,我很高兴……”

    “……在容器中养虫子,并不很困难。困难的是,要在器皿中养出不同的‘蛊’,则需要很多特定的配方和比例,和中药一样,配比需要非常精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实在是科学上难以解释的事情。比如,上千只蝎子,可以炼出‘蝎王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