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0章 神珠待命 (第1/3页)
玄欲楔子第250章神珠待命次日一早,我从父母祖籍地老宅里起床,爬上了祖宅后的一座小山丘上。小镇山村,鸡鸣晨号不绝于耳,牧童短笛之声回荡山谷。在朝阳霞光中,我一伸懒腰,只觉心旷神怡,超然出世。 我让杨天骢等人仔细打点临行前的装备和行李补给,我则独自一人来到了山谷中。今日是个大晴天,我在这山谷间仔细堪寻,终于在中午之际,找到了一块山坡,乃是山南阳地,再行找到了此地的阳罡之位,待到中午午正之时,便也是阳时,我持影子天书仔细一看,当阳光垂直照进天书之上,那些怪异的“双鬦文”便是阵阵光芒萦绕,定然是五行火木生合之兆,我立即翻开一页,果然,在第二页空白书页上,那“双鬦文”投下了清晰的小楷汉字! “影子天书果然惊绝万世,玄奥非凡!”我一阵慨叹,开篇首页,便是一行大字:勘阅此书者,不得道破天机。 真如罗青阳所言,此书暗含了天地玄机,李淳风和袁天罡原是早已勘破,是而将玄机写入此书,不得为外人道,一旦泄露天机,便有可能遭遇天谴。待我将此书通读,早已是神游九天。 果然,天地龙脉,便是要寻找到五颗天地神珠才能洞破! 罗青阳所谓的“洞开天地,生化万物”,便是洞开天地龙脉,根本不是他所谓的羽化登仙,堪成正道。李淳风在书中写道,他与其师兄袁天罡夜观天象,得觅五气五象,正合五行,日夜脉发于地,冲升于天,招行于风。潜伏于火,震动于雷,皆是女娲补天五方遗石,于地,未知几万年,遗石生合冲克,风雨侵蚀,日月催变,磨为珠形,正是“天地风火雷”五珠。李淳风曰:世上有人若能寻齐五颗补天珠者。五珠齐汇,苍天缺漏可补,天地陡开,万物重生,大道将成…… 根据书中所记载,女娲补天的五块石头,地面后,幻化为天、地、风、火、雷五颗神珠,其中。天珠,又称“天瞳珠”,落于渤海国;地珠,又称“地缨珠”。于吐蕃国;风珠,又称“风夷珠”,于突厥国;火珠,又称“火琰珠”。于南诏国;雷珠,又称“雷琇珠”,于羊氏雷櫜族悬空古国。以上几个国家,都是唐朝时的边境小国。却唯独那羊氏雷櫜族悬空古国,便是玄门史上万古迷踪“悬空城”,世上几无人得见过。李淳风果然便是唐代第一高人,五颗神珠,具被他勘破所在,只是,他和师兄袁天罡洞晓了天地玄机,却不敢对任何人说,也不敢自行去化解,只能将玄机写入影子天书,以待后世有缘之人前去堪寻:“我师兄二人留待有缘之辈,可循此书觅得天、地、风、火、雷五珠”,再于女娲撑天之柱——五岳之首泰山上将五珠置于天极莲花神位,五行五象便能洞开天地,龙脉骤生。一补缺漏,正气昭昭,或能匡扶正道,逆转苍生气数…… 然后,李淳风又对五颗神珠的拥有者的气数和命格进行了推纳:要平安占有天、风、火、雷四珠,需要推纳人的命骨及八字,具是要命骨贵重、气镇四方之人方可拥之。而我仔细一看地珠的推纳,心下却是一番异样之感。因按杨贵妃鬼魂之言:吐蕃国将地珠赠给唐朝皇帝时便说过,这地珠只配一统寰宇的帝王享有,那些诸侯小国君都无能为力以镇抚拥之,否则便有异兆降临。但何故我却能平安占有之,我当时便有些怪异,却在此刻一见这的推论,我立时心惊:补天一石坠地,荫结地脉,发于大地至阴,乃成地珠,万鬼群魔倚之,唯率土之帝王以镇之,或古今圣人以占之,唯帝唯圣者,自是无虞。 原来,要平安拥有地珠,一定便是一统四海的帝王,或者,便是古今圣人,所谓“圣”,便是古往今来封圣之人,料来,尧、舜、禹,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应该可以镇住地珠的气势。鲁班、欧冶子,杜康等等,都可以镇抚,估计,张道陵,关羽,吴道子,杜甫,欧阳修……这些凡是封圣之人才可平安拥有地珠。 可我,既不是帝王,又不是圣人,何故我能平安拥有地珠?一时想不通彻,我便继续观读,却在看到最后一页,我霎时浑身颤抖,竟有些魂飞魄散: “吾此书成,师兄袁天罡言五珠天地神物,后世之人当无气命以觅之。吾笑曰:享命者,自有命享尔,乃循卦而断,乃后世七子堪当大命,而参破此书者,呜呼,唯三子也! “破此书者第一子,乃吾著此书后四百凡八十年,此子觅得二珠,大道中半,惜之。 “破此书第二子,乃吾著此书后凡一千三百六十年,此子有二珠之缘,占一珠,然五珠齐聚悬空古国,大道未竟,遂又散迹尘寰。 “破此书第三子,乃吾著此书后凡两千又一百五十年……” 我陡然想起来,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另外一本天地预卜神书,也是往后推断了数千年所发生的事迹,竟无一差错!李淳风在这本里,竟然精确推断了后世有多少人能参读这本书,且在何时参破、寻得了几颗珠子! 果然便是,罗青阳是第一个参破本书的人,乃是在李淳风作此书四百八十年后的南宋时代,也果然是,罗青阳只寻到了地珠和雷珠,所谓“大道中半”,可惜了。 书里记载的第二位参破本书的人,竟然就是我——破此书第二子,乃吾著此书后凡一千三百六十年,此子有二珠之缘,占一珠,然五珠齐聚悬空古国,大道不成,遂又散布尘寰。 李淳风作此书的年代大致是唐贞观年间。往后推一千三百六十年,便正好是我所处的今时的年代!今天,只有我手持这本书且通篇参读,却在一千多年前早被李淳风写在书里!这李淳风,果然便是史上堪天象地的第一高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