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章 略施小计 (第1/2页)
成章曰:皇后设计换主考,圣上托梦回太师 京都皇宫。 文德殿内,烛火通明,慧宗赵倨正在阅览奏折。粗略一看,摆在案头上的大多是一些请安、谢恩、庆贺之类的折子,都是无关紧要的内容,絮絮叨叨,烦不胜烦。赵倨越看越打不起精神来,逐渐变得心不在焉。头又开始有点痛了,估计是头风的老毛病又犯了。他用手揉揉眉心,身子往椅子后背一靠,长长地呼了一口气。站在一旁的太监李德福及时察觉,动作麻利地捧上来一碗参汤。 “圣上,不如早些歇息吧。”李德福小心翼翼地说。 赵倨没有吱声,他端起参汤浅浅地呷了一口。随手拿起左边案头上的一本折子。心中疑惑,这里怎么会有一本折子?他漫不经心地打开奏折,突然眼前一亮,未及细看内容,就被奏折上的字体吸引住了。 奏折上用的是行书,字体遒劲,大小相宜。赵倨细心观看,只觉得构字精巧,整体协调,极具美感,似乎每个字都值得品鉴玩味。 赵倨忽然感到头不痛了。 “嗯,好字。”赵倨自言自语地赞叹。“这是师法王羲之,形神兼备,并且师古而不泥古。”他感觉奏折上的字已经不亚于蔡太师的水平。 论起朝中诸臣的书法,蔡太师功力最深,举朝公认。他的字体娟秀端庄,颇有书圣遗风。赵倨向来喜爱书法,自身的书法功力也是不弱,但看着眼前的奏折,还是自叹弗如,爱不释手。奏折上的这些字不但完美,更主要的是气势磅礴,一挥而就,绝无半点生涩之感。 李德福察言观色,及时奏报:“这本折子是奏事太监刚刚送来,未及整理,圣上突然驾到,就急急回避了……” “怪不得。”赵倨心里释然。刚才他还奇怪,这本奏折怎么没有跟其他折子放在一起呢。 赵倨对奏折的事情一贯不上心,多年来即是如此,朝中大小事务自有太师处理,小事直接就在下面办掉了,太师往往会挑拣一些不好处理或自认极为重要的奏折向他禀报,由他裁决。赵倨也乐得清闲,批阅奏折本就是一件劳神费力的事情。但即便如此,太师下朝回府后,还是会有一些折子被直接送入宫里,出现在他的案头上。 同往常一样,这种折子都比较紧急。起先他还是很重视的,往往认真细致地处理,到后来这种折子越来越多,他又觉得有些厌烦了。很多折子根本不是什么急事,都是朝臣们互相攻讦或讨好卖乖的一些无聊东西。久而久之,他就有些懈怠。往往浏览一下,就吩咐交发太师了事,有时甚至看都不看。今晚因为这本奏折上的字体堪当书法字帖,他就一时性起,瞥了一眼折子的落款,之后就逐字逐句地看起了奏折的内容。 是新任御史中丞周李龙上的折子。 赵倨想起来了,原任御史中丞张升益上月因为父亡回乡奔丧,按照朝廷规定,官员父母亡故,必须守制三年,称为丁忧。丁忧其间不得担任官职,所以御史中丞的位子就空下来了。 本来太师已经拟定了几个御史中丞的人选,但太后知道这件事后,极力推荐自己娘家的表姨侄,也就是这位上折子的周李龙。赵倨不忍回了太后,只好跟太师提了出来。蔡太师略微犹豫了一下,得知是太后的意思也就没再反对。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此前周李龙是地方官员,从洛阳进京就任新职不过十数日。赵倨很奇怪,他能有什么急事会直接启奏,难道是新来乍到,一时还不知道朝中的规矩吗? 但是看完了整个折子,赵倨突然怒火中烧,他“啪嗒”一声合上折子,一巴掌拍在了龙案上,参碗被震得跳了起来,险些倾翻。 “胡闹!胡闹!”他连喊了两声,显是气得不行。 大殿里所有的宫女、太监都大惊失色,一齐跪在了地上。李德福口中连声说道:“圣上息怒,圣上息怒……” 赵倨厉声说:“李德福,去把周李龙给朕喊来。” 这个时辰宣大臣进宫,这可是多年不曾有过的事情,圣上今天这是怎么了?李德福一叠声地应着,心里暗暗为周李龙捏了一把汗。 周李龙跪在文德殿的金砖地上,大气也不敢出。 圣上坐在对面案几之后,一言不发,自他进殿伊始就一直在上上下下仔细打量着他。 他没料到晚上会被召进宫中,心中忐忑不安,这个时候想知会太后一声定无可能。只能是壮着胆子听天由命,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了。 他心里暗暗打鼓,难道是因为那个折子的事情? 到任还不到三天,找他告状的举子就有十来个。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言官,圣上专任的耳目,专司朝政监察之职,职责所在,他不能不认真对待。以前自己对春闱黑幕虽有耳闻,但总是将信将疑。举子们言之凿凿,又有确切的线索和证据,他也终于确信无疑了。事情牵涉到太师等人,他就不能按照正常的渠道写奏折,听说下朝之后的急奏可以直接交到圣上手里,他这才递上了自己用一个整晚时间写成的折子。 终于,圣上开口了:“周李龙,你的字写的不错。” 这是怎么回事?半夜三更找自己来,不会是为了探讨书法吧。周李龙一时脑中凌乱。 “谢圣上夸奖,微臣惶恐。” 赵倨冷冷地说:“你还知道惶恐?不错。你才到京都几天?折子里都胡说了些什么?” 进入了正题。 果然是生气了,既然已经知道了原因,周李龙反而不再紧张,恭恭敬敬地回道:“微臣所言并非胡说,都是有根有据的。” 赵倨居高临下,口气生硬:“你奏折中说,会试黑幕重重,考官贪墨作假,你知不知道,会试之时有锁院、封弥、誊录、监门巡铺诸多措施,作假绝无可能。既无法作假,考官请托,暗箱cao作不是胡说又是什么?” 看来这个圣上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 科举一制,起于隋朝。到唐代逐渐完善。因为后期作弊成风,朝廷采取了很多措施加以防范,锁院、封弥、誊录都是其中之一。所谓锁院,就是主考官自受命之日起,就一直被锁进贡院之内,食宿都在其中,一直到放榜才能出来。如此,考官与外界就被隔绝开来,请托难以得逞。封弥,就是将试卷上举子的姓名、年龄、三代、籍贯等密封,代之以字号,以防考官评卷时徇私。誊录则是后来增补的办法,封弥后的试卷虽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但是字迹依然可以辨认,还有句子在试卷上做上记号,也可使考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