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书法与武术 下(求推荐票收) (第2/2页)
慧能这时冲马良一笑说道:“这是秦蚕古隶,效用的效字!” 接着又说道:“师兄这个字是可好些日子沒见你写了!” 慧通笑着说道:“还不是你引述师傅那番话,我是心中有感,所以才写下这字的。” 说完看了看写完的字,笑容苦涩道:“下笔时未能心气平和,含了一点争胜之意,惭愧。” 慧能接话道:“隶书本自篆书演化而來,去其圆转柔滑,立以方折规矩,当初始皇‘书同文、车同轨’,令天下文字统一用篆字书写,而民间却喜用隶书,就因它圆润之中又含风骨,在书写之时,便可隐示对****的抵抗,你这字虽写得水润蚕肥,却不掩骨相刚然,那一点争心,其实大合古人遗意。” 马良这会儿虽然是知道了这是个效字了,但是听着二人对话又糊涂了。 尼玛啊!我马良可是正经的大学本科毕业,将来可能读研究生的,怎么这会儿感觉自己好像一个白丁一般啊! “我对功夫痴迷,修行却一直打转不前,不觉间雄心消磨,气象不逮,写得合规而未能破矩,对比那些古代大家的字來看,气势上已然输了不止一筹。”慧通说道。 “所谓形不破体,力不出尖,你这字,蕴含剑法神意。所以你这秦蚕古隶,正是它最好的诠释。”慧能接话道。 “好了好了,叫你再说下去,只怕让马施主听了,都要笑咱们吹牛了。”慧通哈哈一笑道。
马良连忙摆手摇头:“听两位师傅说來,这里面的规矩不少,大有道理,可惜我对书法是一窍不通!看来有闲了,得学习学习啊!不过慧通师傅你那悬挂的“静”字可比刚写的这个字清楚明白多了。” 二僧闻言哈哈大笑,慧通开口道:“字为载道之器,内意为尊,马施主这想法沒错。” 慧能也是笑言道:“书法论起來连涉极广,不谈也罢,如马施主所言,既然有兴趣,马施主对这个字还稍有不明之处,那就讲讲这“效”字。” 慧通指字说道:“这个字还是我年轻时侍奉师傅时,一日一位昆仑山筑基真人来访,师傅与其谈论修道和书法,我在一边旁听,谈论到兴处,那位真人一时兴起就传了我这个字,还亲自教了我写法,解释了这字的相关决窍与说道,我今日就借花献佛,再转述转述。 这个效字不能小瞧了,效即摹仿,摹仿常常是在不经意间,所以人也就常常意识不到,正因意识不到,所以还原起來也最真实,就如同镜子一样。虽然区别是有,不过管中亦可窥豹,大体方向上应是不差的。 当时的我不了解,也没听懂,就张口问了真人,真人当时举了个例子,天下飞禽走兽多矣,唯有猿猴最为聪明,原因何在? 马良插话道:“因为它会模仿。” 慧通点头道:“当时我也是这么说的。” 后来真人继续说道:猿猴善于摹仿,仅得了一点灵光,已可在无虎的深山称王,人为万物之灵,摹仿力更非猿猴可比,摹仿是天性,人多用而不知,小儿呀呀学语,是从大人口型发音上摹仿,直立学步,是从身姿动作上摹仿,一切原是照猫画虎,久而久之便可任运自然, 单纯的摹仿只是重复,然而学得多了,经验渐渐丰富,汇聚起來即为智,智字上知而下日,象征着知识的日积月累,积累多了融汇贯通,灵光自生,这一线灵光便是思维的种子,有了它,人才能‘发芽’‘有了想法’,与万物也有了区别,若能进而洞察天地,关照自身,通过摹仿区别找到共性,去掉此意彼心、人我之别,修得身心无碍,处处通空,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源和实性,便为开悟,能知过去未來,佛家称此为般若大智,道家则喻之为慧剑神锋。” “知过去未來。”这么神奇! 马良听了后,喜从心来,真是金玉良言,今天收获的不仅是书法道理,这修行的体悟更为重要啊!ps:收藏要求再给力点,希望能在本周推荐完成后,过一千!谢了!痛哭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