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部 华丽的前奏曲 第1068章 寒食节里燃起的新火 (第1/3页)
今天是清明节,宋代清明被称为寒食节,这一天,不能举火做饭,只能吃冷餐。需要等到傍晚的时候,再点起新火,由宗族中年长将新火分入各家各户,这叫分新火。 一般来说,这一天是不进行拜客的。因为不能举火,主人没法招待拜客的人。 寒食节的风俗于宋代展到鼎盛,但过了宋代,这一节日正式消亡,消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宋代是个商业社会,汴梁城百姓连喝的水都向挑夫购买。寒食节自家不能点火做饭简单,上街去吃。 而宋以后,中国回归农业社会,或说回到原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经济力量商业模式,都决定了宋以后的朝代,消费不起寒食节这样的节日。 赵兴进房的时候,院里正在赌博,除了苏轼一家人外,屋里还有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辙的长子苏迟次子苏适三子苏远,以及两家的各房女眷。 赵兴这时能登堂入室,实际上是拿苏轼当自己家人。苏轼也而用家人的态度接待赵兴,并将其介绍给苏辙一家人这是赵兴第一次见到苏辙,这位小苏学士现在是户部侍郎,也就是类似于财政部主任的大官。 赵兴以前打听过苏辙,似乎这位苏轼兄长在文学上不如苏轼,但在会计学上却是赫赫有名,去年他与户部尚书李常等人主编了元佑会计录三十卷,应该算是中国会计的祖师爷。 相比于苏轼那咄咄逼人的处事态度,苏辙显得很谦和,他微笑着的与赵兴打过招呼,开口便郑重谢过赵兴送来的靴子。 原来。苏辙与兄长使用的是同一家靴店,赵兴只说让唐老板给苏学士一家男女都做套靴子。很不幸。苏轼一家,父亲是老苏学士,苏轼自己是苏学士,兄弟是小苏学士。有人付钱,靴店唐老板又正好有求于赵兴,便自以为是地将苏辙一家子的靴子也包圆了。 事后。赵兴压根没看账目,这种小钱他交给马梦得审核,马梦得以为这是赵兴的本意,大笔一挥,把款全付了。所以才有了今日地致谢。 苏轼一家子对赵兴的礼物没太介意。因为他们经常收到赵兴送来地小东西。比如:苏遁回家不久,还吃不惯苏轼家中的口味,程阿珠每天都送来一些小菜卤味水果,连她逛街购物都忘不了给苏遁买点小东西,所以苏轼接到赵兴府上送来的靴子,没大惊小怪就收下了。但苏辙那里不同。 苏辙与赵兴没有见过面,虽然他曾听苏轼谈起过此人,但还不觉得双方熟络到可以接受对方靴子的地步。他不好直接向赵兴询问。转而向王夫人打听。此后,他虽在王夫人的劝解下,收下了靴子,但心中一直惦记着当面向赵兴致谢。 离人呀。靴子很好,恰逢雪后收到你的靴子,我全家上下都很谢你,到叫你费心了,来。孩子们。谢过离人叔叔,苏辙招呼自己孩子上前当面致谢。 苏轼哈哈笑着。翘起脚上地皮靴,得意地炫耀说:那日我在贡院,突然阁长童贯送来一双靴子,他倒没来得及说这是谁让他送的,便急急走了。但我一看靴子的新奇制法,就知道:定是出自离人之手瞧,麻逸龙血树做靴底,唯有离人有这样的大手笔。 苏轼没说的是:当时化雪了,地上泥泞,他地鞋子湿透,脚底冰凉。正在烦恼时,出宫办事的童贯丢下一双新靴子,令他从心里感到温暖。 这种硬木底的鞋子,连靴底都细心地雕上了波纹状的防滑齿,坚硬的靴底踏在地上响声清脆,令他饱受同僚羡慕,感觉这份照顾,很有面子。 苏辙对此也深有体会,他点点头,憨厚的承认:不错,这种硬木底的靴子,踏进泥里靴底不滑。那几日化雪,穿这种靴子去上班,走起路来声音清脆。且这靴子两侧有靴带孔,一条皮绳穿孔一系,走起来脚上带风。不错呀 哈哈,户部的人也很羡慕,后来他们齐去唐家靴店定做这种靴子,听说那家靴店地订货,交货日期都排到九月了嗯,最近春花灿烂,他们恐怕要错过了, 上班这个词诞生于宋代,它完整的叫法叫上朝班。宰相去工作叫上朝,其他内阁官员没上朝资格,就叫上班。尤其是诸班直三司使的官吏,他们的工作通称上班。 三人还在继续靴子这话题,王夫人牵着苏遁地手走来,身后跟着朝云,还有程阿珠与陈伊伊。王夫人随手递给赵兴一个木匣,笑着解释:离人叔叔,这是分给你的新火,你回家用吧。 木头装火还没有烟好新奇 赵兴好奇的看了看木匣,这木匣倒是做工精致,油漆漆的能照出人影但无论多精致的木盒,都不应该用来装火呀他拿在手里,轻轻晃了晃木盒,木盒内出一阵哗哗地微响。 这是法烛,离人没见过吗汴梁城里都用这东西引燃新火,今日寒食,我就不让你打着火把回家了,苏轼笑着解释。 苏遁这时冲上来抱住了赵兴地腿,嘴里直嚷嚷:阿大,钱,我要掷铜钱,你陪我玩。 朝云赶紧冲上前,一把捞起苏遁抱在怀中,嘴里急急解释:离人叔叔,别理这孩子,今日分给他十枚铜钱,他一通乱掷,全输了。小孩子家,别让他养成轻贱钱财的习惯。 赵兴随手在身上一掏,掏出一把零碎钱币,有金有银有铜。他顺手塞进苏遁手里,笑着说:没关系。输给谁,都是输给自家人左口袋捣到右口袋地事情,何必计较。再说,小孩子有金钱概念,慢慢再教他如何理财,那才是正理。去吧。去玩,爸爸跟阿大有正事。 朝云抱住苏遁责备几句,苏遁新得了一把钱,已经达到了他来的目的,嚷嚷着还要重新赌过。 苏辙在一旁憨厚的摇摇头。重复朝云刚才的理由:虽说是小赌怡情,但孩子太小,可不能让他沾染挥霍习惯。 苏轼也在摇头,本想也轻轻谴责几句。赵兴已推开了木匣的盖子,翻看里面地东西。 在古代中国,当面翻看礼物是极没礼貌的行为。然而,苏轼担心赵兴不知道法烛地用法,在使用时生意外。所以他没有责备,反而耐心等待赵兴提问。 怪不得要用这么大的盒子装,盒里躺着数根形似棒针的木棍,棍头裹着些黄色物事。那似乎是个药粉包。赵兴隐隐间猜到了什么,他好奇的拿起一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