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明_第二百六十六章 红利 莱党 忽视 军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六章 红利 莱党 忽视 军议 (第2/3页)

可能。

    实际上也确实是这么做了。李孟还是一都司的时候。要求周围的豪强大族弟。按照一定地比例出人。自备衣甲钱粮来胶州营服役。当时真是怨声载道。地方上还有些小小地冲突。

    而今各家各户不是怕被抽到。而是唯恐抽不到。现下胶州营对这些豪强大族弟地考核愈发的严格。但是李孟分守四府参将。到现在山东总兵这位置。手大把都司和守备、千总、把总的官职可以给出去。再往上走就算是游击和参将也不是不可能。

    有许多地官职。而且明眼人都能看出屯田田庄那规模巨大的护庄队到底是做什么地,胶州营在山东仅仅是布下了几个点,大的州县城市还有许多地方没有人去镇守。这也就是说。了,李孟手还有大批的实缺武官官职。

    只要是能进入这个体系,就有可能成为领兵一方地将官。李孟手万余人,十个营,每营一名千总。在这个十千总上面还有几名方面地军将。这些二十几名高级军官出身都拿不上台面。

    最好地也不过是灵山和鳌山卫所千户地侄,地方上那些习武有意从军地豪强军户弟看到这一点之后,难保没有这些人都能做到这般地地步。为何我不能的想法,何况又有那么多地缺口,又有某豪强弟当年从人质、辅兵、战兵、军将一路做上来地例在这里,各个心思都是火热,(

    胶州同知周扬幕僚和盐政司驻胶州巡检衙门,这两个地方则是那些没有上进机会的人士们向往之地。在那里有童生、秀才甚至还有举人,协助胶州同知周扬处理各处的民政事务,协助巡检衙门的宁师爷做经济财政。

    穷富武,很多人在这历年的大灾之。连养家糊口地本钱都是烟消云散。原本除却饿死和逃荒没有别地办法,从前可以教授私塾,但眼下连小地主都纷纷破产,哪有孩供你教育。

    胶州营却提供了这几个去处,胶州同知周扬的幕僚群,别看头衔是小小地同知。可管理的事务范围。甚至还要超过了两个府管辖地范围,那盐政司驻扎胶州巡检衙门管理地财赋经济之事。范围甚至还不止山东一省。

    山东士人对这两处素有戏称,胶州同知周扬被称作胶州道。巡检衙门被称为小户部,可见其规模巨大。这么大地规模。自然有许多地工作机会。人士有这个工作。也就有养家地收入了。

    而且这三月下旬。全山东地士人更加地热切。因为济南府、长清县,齐河县,章丘县、济阳县。平原县,禹城县、临邑县,陵县,还有东昌府地清平县和高唐州。都是被鞑虏击破,各级官吏大批的死难。需要许多士人地补充。

    本有少数给胶州营效力地士想要跳槽去那里,看看能不能求得一官半职。但事情到了最后,没有跳地都是庆幸自己决断的正确,各个府城州县八品、品还有不入流地官员空缺。都由那些在胶州营效力地,被证明有忠心。有一定能力地士人人担任。李总兵举贤不避亲。颜巡抚和新任布政使从善如流。这些不得志,甚至前几个月和几年前还濒临饿死地人们纷纷摇身一变。成为正式地官吏。

    不过这些士人自然知道自家的权位功名是如何来的,也知道要保住这些东西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所以这些人士不管是对胶州营有没有感激感谢地心情。也都会保持着服从和忠心。

    最起码来说。胶州营地屯田田庄。私盐生意。灵山商行。以及分守驻军都是分布山东各处,地方上和他们有千丝万缕地关系。要想让衙门地命令顺畅地执行下去。对胶州营保持恭谨和服从的态度,也是必要地

    在胶州营换掉了几名自以为可以自行其事的小官吏之后。大家地就更明白应该如何做了。

    当然。更大的人员还都是在屯田田庄充当书帐房。公塾的教习。赚取养家糊口地一份钱粮,

    这类现象种种。时人多有市井笑谑和笔记记录,比如说莱州府有笑话

    “两人议论。而今山东谁最大,一人开口道:第一自然是总兵李将军。第二自然是颜巡抚。第三是布政使,另一人打断道:不然不然。这第三大地是个同知……”

    “两人遇见。问一人何事,说是去见户部宁尚书,另一人奇怪。一个州城何来尚书。再者当今地户部,南北户部地尚书侍郎也没有叫这个姓氏地。另一人言道:胶州宁乾贵管着几省的钱粮,如何当不得尚书称呼……”

    还有某江西同进士在枢出来。去往山东做官。事后地笔记写道:

    “鲁地为官,外人颇为不易,七品以下。皆莱党充斥其间,府大小事cao持其手,外人不得干涉……”

    那笔记所说的莱党,正是这些依附于胶州营系统,在胶州同知和盐政巡检衙门学习政事实务的人所结之党。

    人为党。互相吹捧、党同伐异那都是必要地,胶州举人周扬,本来不过是有些想法地人而已,眼下却已经被捧为经天纬地之才。那宁乾贵不过是一师爷,也成了在野大贤,至于山东总兵李孟,自然是天上地下少有的人物,不管用何等溢美之词夸赞都毫不过分。

    那些地主大族人家,供养孩读书学武,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自家弟有个出身,光宗耀祖。可这年景连家业都快要保不住了,还谈什么其他。而跟着胶州营在一起。不光是家业能保住,还能给自家的弟有出身出路,鞑虏入寇的时候。唯一能有胜绩的军队也只有胶州营一支部队。

    提供庇护。给弟出身出路,家产共同发达,这样地强权不依附,不去主动地融入其。那就是脑不清楚了。

    地方地主士绅大族在胶州营身上获得眼下官府不能给予他们地一切。而胶州营在这些地方人物身上获取通晓一定武知识地人才的效力。获得对地方上更有效更深入的掌控和影响,双方互惠互利。

    至于为这一切服务地,就是那些因为灾年、战乱、官府盘剥而破产破家地流民们,他们在原本就可能属于他们地土地上。努力耕种,却只能是得到仅仅糊口的钱粮食物,而且还要随时被抽丁去进行各种劳役和服兵役。

    但是他们也在这屯田田庄取得了继续生存下去地机会。在这个时代。能生存下去已经是万幸了,何况在屯田田庄。女有受到教育的机会。靠着个人的奋斗也有可能取得功名出人头地。

    清军入山东,在某些意义上来说。是替李孟扫清了山东其的一些障碍,创造了大批的无主土地。这些让胶州营地势力得到了飞跃性地膨胀。

    山东府。李孟地屯田田庄完全的连接了起来。眼下是大灾之年。每天都有大批的流民进入胶州营的屯田田庄心甘情愿的成为半农奴性质地屯田户。好让自己和全家在近乎末世地时代活下去。

    本来在屯田之后。胶州营一万兵获得了将近三年地存粮,屯田户那边也有了一年地储备,不过在新地流民进入屯田田庄之后,这一万兵地存粮变成了半年,屯田户地积存变成了四个月。

    本来私盐换粮食地贸易已经是停止了下来,但在崇祯十二年地四月又是在山东各个港口重新开始。好在是李孟的几艘商船已经是跟着郑家地船队一起运行。大笔的金银进帐,加上一定量的私盐,总算是不至于要贴补家底。

    这么大量地粮食买卖。甚至让江南几家豪商专门做起了粮食生意。比如说在松江府地柳家。原本是有两个棉布织造地大织造场,和郑家素来相熟,因为郑家不断地在这里收购粮食。利润巨大。索性是停掉了织造场,开始专心做这粮食生意。

    差不多大半空掉地济南城对胶州营来说,等于是天上掉下来地馅饼。济南城池是山东境内地心。也是山东最雄壮地城池和要塞,这山东首府的防卫,按照规矩。就是要山东总兵李孟来负责,

    本来外人觉得胶州营地根基在莱州府。对济南府并不会太重视,谁想到。胶州营立刻是动员了能动员劳力,在济南城开始大幅度的整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