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四章 秘抒胸臆 士人从贼 (第2/4页)
睛看着档,头也不抬,沉声的回答说道: “有劳李总兵费心,此处比诏狱强的很,老夫呆地很舒服。” 最近对李孟来说却没有什么值得谈的,一句招呼过后,屋里面就是很尴尬的安静,李孟也觉得颇为别扭。心想要不然就站起来直接说:先生。可愿帮我,只恨现代和这时代没有多看三国。要不然把“三顾茅庐”的段拿来用在这里,可真很合适。 “近日看李总兵地屯田之法,的确是妙法,不过更妙的是,把山东田土民众变为你李总兵一人之物,真是好用心啊!” 对孙传庭的尖刻,李孟只是笑着回答道: “这等高绝的手段,是出自周同知之手,李某擅长的是军事,这民政经济确实不擅长。” 孙传庭虽然还是看着眼前的卷,不过却在凝神细听,听李孟说完,叹了口气,把卷丢在桌上,缓缓的说道: “这手段倒也算不上什么高绝,老夫在西安府地时候也办过,只是老夫一走,那田地就成了秦王地产业。” 当年陕西武备松弛,军需空虚,孙传庭到陕西做巡抚之后,在西安府一带屯田,差不多两年的功夫,积攒了十几万两银,两万兵马,还有足够地军粮,这是孙传庭的得意经历,不过和李孟在山东的手段一比,委实是相形见拙。 “当日老夫还是陕西的巡抚,可即便是在西安府周围屯田,也是牵制多多,西安周围田地都是陕西最肥沃处,不是藩王田庄就是贵官家业,动一动,立刻是吵嚷到朝廷那边,看你这卷,李总兵办屯田的时候,还不过是个参将,如何就能做这样的大事。” 李孟听着孙传庭的感慨,等到对方询问,心忍不住高兴,心想这毕竟是对方对胶州营系统的肯定和夸赞,回答也要慎重,也许劝说对方这就是良好的开端,可想了半天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索性是开口说道篇: “实际这事倒也不如孙先生想的这么难,那些田地有些是送来,有些是买来,聚拢成片,然后招募流民就是。” 孙传庭听到他说的话,似笑非笑的说道: “李总兵说的倒是直白,真是如此简单吗?” 李孟嘿嘿的笑了下来,有些话还是说开了好,也不知道眼前这位前巡抚,前总督有没有那种人的所谓“风骨气节”或者说“精神洁癖”,不如把胶州营的所作所为稍微摊开来讲讲,他笑着说道: “也有不卖的,刀架在脖上也就卖了……” 说完这句,李孟盯着孙传庭,却看见这位孙先生脸上没有什么愤怒或者是厌恶的表情,反倒是很平淡的对待。 当然,当年孙传庭在西安府屯田,也不是双手干干净净。说到这里,李孟对孙传庭的印象变好了许多,这等见惯世情、通透洞明的大人物,对很多事情看的明白。李孟的许多做法他们不光是知道怎么做,而且还很理解。 比如说孙和斗那样的人就有些书生气过重。而周扬这种,当初心理斗争也是非常的厉害。曾经在酒后和李孟哭诉道“以为自己是纵横之才,心如铁石,看到因为自己地手段而死亡和流离失所的人,还是整夜里无法睡觉,觉得愧疚难安”。 像那才袁宏也是这个模样,据山东盐帮监视地回报说,袁宏曾经和自己的妻叹道“如今无颜讲圣人大义” 这种心态若是转变过来。自然是对胶州营系统忠心耿耿,若是转不过来,终究是有隐患。 李孟对这种心态极为的讨厌,心想我提供你们温饱,给你们身份地位,每有我李孟。你们现在还是在乡间冻饿等死,怎么这肚吃饱了,却还记挂着什么大义名份。什么圣人教诲,真是莫名。 所以在胶州营系统之,军人的地位要比人高一块,因为官兵都知道谁给他们饱饭吃。他们就给谁卖命。 孙传庭看得明白,那说明自己招揽对方,最起码在道德和道义这两方面不会存在什么障碍。 “手段虽然是李总兵这边凌厉了些,不过老夫所为的是平定流贼,还天下一个太平,报答天的恩德,可你李总兵的所作所为,恐怕都是为了一己私利和那滔天地野心吧!” 李孟苦笑了下。看来自己想的还是太一厢情愿。不过看着孙传庭略带质疑的神情,李孟却冷笑着反问道: “孙先生。这天有什么恩德值得你报答……” 说完这话,李孟感觉自己的心都是激烈的跳了几下,来到这个时代以来,在京师那个从来没有见到的皇帝尽管作出了种种糊涂之极地决断,但那种全天下主宰的身份,和身边人无所不知的敬畏和恐惧,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李孟。 尽管是来自现代,可李孟也是对崇祯皇帝不敢有什么怠慢,这或许是一种大环境大气氛下的影响。 但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感觉崇祯皇帝身上的那层神秘光环开始慢慢的褪色,原本高高在上地皇帝,整个大明的主宰,渐渐的变成了个偏听偏信,越忙越乱的糊涂蛋,李孟的敬畏也是越来越少,现在都可以直接说出口来。李孟的作为,都是有种种的异心掺杂在其,但一直没有说出来,不管是他还是身边的那些人都有一种心照不宣地默契。 却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机会,把一切都挑明了,孙传庭听见这话,眉头禁不住一挑,脸上怒容乍现,瞪着李孟冷声说道: “当今圣上,大明天也是你说得地,果然是狼……” 李孟反倒是放得开了,孙传庭虽然是愤怒,但身没离开座位,也没有什么张扬的举动,当然,都能把钦犯从诏狱里面捞出来,这些天看胶州营地种种行事,那里是什么忠心臣的做法,想必也有心理准备了。 “孙先生,若是圣明天,先生为何会下诏狱待审呢?” 说到这里,李孟终于是想明白了,到底是什么时候对崇祯皇帝彻底失去了敬畏,应该是杨嗣昌进入枢之后。 从前被他认为是悲剧人物,生错了时代的崇祯皇帝,才渐渐的显出了原型,崇祯皇帝似乎就是这个时代的罪魁祸首,他要不做事,天下让这些臣维持着,反倒还能维持住,他要做事,做一件坏一件,局面崩坏如此,十分倒有八分是这崇祯皇帝的功劳。 孙传庭下狱待审,罪名完全可以说是莫须有,一名有功,甚至是有大功的重臣,紧紧因为杨嗣昌的“心有怨望”四个字,就被下诏狱待审。 还有这些年被杀被贬的内阁学士,尚书、侍郎、总督、巡抚、总兵等等,身上很多的罪过不是不至于刑罚这么重,就是属于可容忍的地步,但这崇祯皇帝都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一概重罚。 枢走马灯一样的换人,自然谈不上什么稳定,没有稳定的核心,整个大明也是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