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明_第三百一十七章 十八孩儿 谶纬之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七章 十八孩儿 谶纬之言 (第4/4页)

以彼此都没有发觉而已。

    在家陪着颜若然母和木云瑶,同时看看民政这段时间的情况,对李孟来说倒也是难得的清闲。

    按照各地报上来地数字,河南归德府的两个田庄,这才是第二年,但成绩已经是非常的不错。粮食收成不光是自给。已经可以缴纳和买卖。

    河南这些年都是大旱,但这两个田庄收拢大批流民之后。倚靠黄河的水源,在两岸开挖沟渠,兴修水利,得到了足够灌溉的农田,当然会有不错的收入。只是没有人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第一年是依靠兖州屯田田庄和从孔三德手购买的粮食来贴补,第二年不光是还上了第一年耗费,居然大有盈余。

    想想出兵河南的时候,在黄河沿途地所见所闻,还是那个老论调,不是天灾而是**,河南境内,黄河、伊水、洛水大大小小水系当真是不少,的确有些干涸,但依靠剩下的那些河流水系,足够构建一个比山东要好的灌溉体系。

    河南的自然坏境,比起山东要好太多了,不过也不能着急,河南州之地,到处四通八达,屯田田庄即便是建起来,怕也是维持不住,反倒是为了其他人做嫁衣裳,这归德府的情况却不同,背靠山东和南直隶,若是有警,淮扬军和兖州军随时都能动员起来支援,而且依靠水路,交通也方便的很。

    其他的河南府县,就没有这么好地条件了,而且现在李孟毕竟只是个山东地总兵,河南的事情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原则上,贾大山这个守备应该是在山东境内当差,在归德府地两个屯田田庄,也只是私人的产业,没什么官方的背景。

    不过现在河南的乱局,谁也不会顾上这等细枝末节,也让李孟这边钻了一个空。

    李孟时常有些感慨,自己枉有来自现代的那些见识,自己自起家以来,真正有用处的东西反倒是这些古代已有的,比如说这屯田之法,果真是有大用,怪不得从古到今,无数英雄人物用这屯田的法。

    对胶州营来说,只要是在某地屯田过一年,并且能运转,马上在某地就可以立住脚,因为这田庄和下辖的屯田户们就可以出粮出兵。

    果然不能小瞧古人,自己也没有小瞧的资格,李孟时常是这么提醒自己。

    李孟在家呆的这段时间,家事公事颇为的不少,也没有去孙传庭的那个宅院,李孟这边终于是有些空闲的时候,却有亲兵找上门来,说是孙传庭想见大帅。

    这倒是个稀奇事,李孟也不奢望对方会突然转性,就这么投靠自己,不过既然是对方想见面,那就过去看看,跟这等人物聊一聊,总归没有坏处。

    都是在济南的兵城之。倒没有太远的距离,走到半路上,李孟才想起来一件事情。自己离开济南前,曾经和下面的人说过,把孙传庭每日间看到的东西都给停掉,毕竟自己不在济南,天下时局有什么大的变化。谁知道孙传庭这边会有什么反应,直到这月初才给他开禁。

    来到孙传庭居住的这宅院地时候。和当日来这里有很大的不同,孙传庭的小儿不再是每天在那里傻乎乎地坐在门边看着外面的cao练,而是换了身不知道从来找来的士兵袍服,被一名小队副在那里指点联系,手拿着一根木杆。

    见到李孟过来,那名小队副自然是恭敬的行礼。孙家的二儿也是跟着一同行礼,李孟笑笑,孙家地这些家人愿意融入胶州营的体系之,那自然是好事。

    走进院,孙传庭地长正在那里捧着本书聚精会神的阅读,觉察到李孟进来,连忙恭敬的站起来,鞠躬问安,孙传庭的大儿比李孟也就是小四岁。不过是个举人的功名,而且没有什么官职。

    以孙传庭这样的地位,儿要取得个举人地功名是轻而易举,不过到现在没有什么官职,就说明他儿的才干的确是有限。

    孙传庭这样接触的人物,两个儿却这么有限,这还真是专心公务,无心教养的典型。

    进入这屋的书房。却没有想到居然有个圆桌。圆桌上面有几个菜,还有两壶酒。孙传庭坐在主位上,见到李孟,笑着站了起来,轻松的说道:

    “李总兵对老夫还真是照顾的周到,老夫今日想要饮酒,外面的那些亲卫很快就给置办了出来。”

    李孟有些奇怪,笑着问道:

    “这点小事何足挂齿,不知道孙先生因何事这么有兴致。”

    孙传庭伸手做了个请地姿势,自顾自的先坐了下来,端起酒壶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长吐了一口气,闭着眼睛然的说道:

    “老夫自以为是一心为公,摒绝私欲,可这几天知道那杨弱畏罪自杀,心却觉得痛快,想要喝上几杯,思来想去,也就是李总兵能喝老夫对饮,所以吩咐人去请了,冒昧勿怪啊!”

    李孟倒是无所谓,落座之后,却看见那孙传庭方才喝酒时候闭上的眼睛还没有睁开,心想这酒到底是什么好酒,居然能让人回味这么久。

    对面孙传庭然说完,过了会,眼睛还未睁开,有两行泪流了下来,语气萧索的说道:

    “杨弱误国,我孙传庭误国,圣上……”

    长叹一声,睁开了双眼,终究是没有继续说下去。

    恩,对痞痞的清风书友的一个答复,感谢你仔细的看书,谢谢你地支持,关于这个问题,大明立国以来,武将地话语权在最初的时候和臣是差不多地,尽管朱元璋大杀功臣,但还是有一个元勋武臣,就是所谓的淮西勋贵集团形成,这勋贵集团弟领兵,并且家兵家将都是非常的多,不管是政治地位还是实力都非常的强。

    在朱棣靖难登基之后,燕王的手下武将功臣也形成了类似于的勋贵武将集团,并和前面的那个淮西集团,互相的融合。

    明朝的勋贵和欧洲的贵族极为的相似,明皇帝选妃选后基本上都是在这些家族里面挑选,他们从实力和政治地位上,丝毫不逊色于官们。贵武贱在这时候还没有出现,但土木堡之役,京师的大部分勋贵武臣都是带着亲兵家丁从征,结局自然大家都知道了。

    在这之后,勋贵武将集团的元气大伤,臣们渐渐的占据了优势,这就是后来武失衡的起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