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明_第三百一十八章 济南 南阳 松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八章 济南 南阳 松山 (第4/4页)

,看这些武将的袍服,官职最低地也是游击,总兵打扮的人也有将近十名,为首的人穿着一品臣地服色。身材高大,神色威猛。

    这人盯着对面森然的清军大营看了半响,轻轻的拍了下城头的垛墙,转头说道:

    “诸位,鞑虏大军不过五万,我军七万,若是全师出击,胜算极大……”

    他这话音还未落,那几名总兵除了两三人神色如常之外。剩下的几位包括站在外围的那些军将各个相顾失色,一名靠前的总兵,看他的年纪也就是三十岁左右,左右看看,干咳了一声,上前禀报道:

    “总督大人,鞑虏勇悍,不可力敌啊。末将久在辽东。深知这鞑兵马地厉害,一人足当我大明劲卒数人。而今我兵马尚不及敌人倍数,大军轻出,若是有个闪失万一,岂不是不美,依末将看,尚有万大兵仍在后续,等到前后合兵,对那鞑占据优势,再出战不迟。”

    洪承畴眯着眼睛看说话的那名武将,淡然的说道:

    “吴总兵,当日你率几十亲兵在万名鞑虏军救出你父亲,今日你拥众数万,怎么却怕成这个样?”

    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当年他父亲吴襄是锦州总兵的时候,在和女真人的战斗陷于敌阵,吴三桂率领几十名亲兵杀进上万名女真的士卒之,把他父亲吴襄救了出来,那时候吴三桂才十几岁,因为这个事迹,号称是“勇冠三军”,也因为这功劳,不到三十岁就坐上了一方总兵的高位。

    听到洪承畴这么说,吴三桂讪笑了几声,听到身后那些同僚部将,七嘴八舌的赞同自己,不由得又是多了些底气,笑着回答说道:

    “回总督大人地话,当日末将年纪幼小,不知道什么是谨慎小心,那时末将无职无权,没什么牵挂,现在部下儿郎近万,依附的军户农户十余万,不敢再做那孟浪之事了。”

    这话回答的颇为无礼,但他身边的那些总兵和外圈的部将们齐声的附和,而且和蓟镇兵马不同,辽东军户将门自成体系,洪承畴还真是指挥不太动,吴三桂这么顶回来,还真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情。

    对面的满清鞑地军营隐隐有号角声和发令声响起,像是有兵马正在进行调动,蓟辽总督洪承畴却借着这个由头转过身来,观察着对面地动静,总算是避免了争执的尴尬局面,可洪承畴心却是有气,冷声地说道:

    “本督出关前也曾打算步步为营,集最大的兵力和鞑虏决战,可有人觉得本督拖延,奏明圣上,让本督火速的来锦州支援,这才有今日的局面,张监军,你说是不是啊?”

    说完之后,转眼瞥了站在自己边上的一名官,这官也就是四十岁左右的年纪,看着可没有洪承畴这般高大威猛,完全是个弱书生的模样,听见洪承畴这么问,满脸涨的通红,嚅嗫着没有出声。

    洪承畴表情上虽然依旧是那副镇定气派,可心却是暗骂:说什么给督抚自专之权,可不让太监监军,却派了个官,这还不如内监,完全是胡作非为。

    这名监军是兵部职方郎张若麒,别看是个五品的官,可权力大的很,可以直接上奏皇帝,并且兵部尚书陈新甲极为的支持他。洪承畴率领大军出关,本来的打算是十几万兵马抱成一团,据城而战,反正已经是有一年的军粮补给作为支撑。慢慢的和满清消耗,寻找机会出战。总归是有胜算,最起码也可以消耗清军地实力。

    但张若麒却以为洪承畴拖延怯战,不敢向前,几封密折一上,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催促立刻就到了。接到旨意,无奈之下地洪承畴只得是率领七万兵马先行,不过到达松山堡的时候。就被皇太极亲率的五万清军拦住,对峙不前。

    崇祯皇帝对待臣下,要不然就是无条件的信任,要不然就是疑心重重,洪承畴率领大军出关,他这边还要给加上种种的限制,生怕对方有异心,并且对洪承畴地行动总是不予信任。在京师不明战局的情况下乱发命令。

    眼下这个局面,洪承畴也只能是暗自的叫苦,辽东之地,等于是女真鞑虏地内线作战,自己这边调集兵马,对面的皇太极同样是在进行动员,按照双方军队的战力,不早早出战,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这时候城下一阵sao动。能听见有人急匆匆的从下面跑上来,吴三桂那些将官们也都是听到了这动静,纷纷的转头观看。

    看见一名亲兵打扮的人出现在城头,这人身上血污处处,一见到城头上的这些武高官,朝前跑了几步,猛地跪在地上磕头,哭着报道:

    “大帅。杏……杏山驿。被鞑抄了……”

    这句话一说,城头上方才还镇定自若地总兵参将们立刻是炸开了。洪承畴听到这句,只觉的血液上冲,双眼发黑,身体差点就栽倒在城头上,身边的亲卫连忙扶住,再看那监军张若麒已经是脸色惨白,浑身筛糠一样的颤抖。

    杏山驿是这十几万大军的粮草储存之地,被鞑这么一抄,十几万大军,人无粮,马无草,败局已定了。

    若不是张若麒不懂装懂,崇祯皇帝胡乱指挥,又怎么会有这样的局面。

    真是李孟那句话,不怕敌人如狼似虎,就怕同伴蠢笨如猪。

    这号称是能使用一年的军粮都是在杏山驿储存,是这十几万大军的命根,洪承畴也是带兵多年,自然明白这粮草后路的重要,但他明白,下面地军将执行起来却未必是实打实的做。

    守备后勤辎重仓库的军将,以为前面就是松山堡的大军驻扎,万事有前面顶着,自己这边不必担心太多。

    等到满清的骑兵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时候,顿时是傻眼了,完全没有防备的守军被满清的轻骑一冲,顿时是全军溃散。

    没了粮草,军队或许能饿着肚作战一天两天,但根本无法长时间地持续,何况对面还有这么一帮虎狼,任谁都会知道军心浮动,不能再战。

    对粮道被截断,粮草被劫掠地这个事情接下来会有什么动向,洪承畴知道,对面的皇太极同样也是知道。

    三天后,洪承畴决定不再在松山堡和清军对峙,命令属下地总兵们分批撤兵,总兵王朴、吴三桂、马科、李辅明、唐道、白广恩率领所辖的兵马先行退却,可这一撤兵就根本收不住了。

    既然是撤退,谁留在后面谁的危险更大,这几名号称勇将的总兵谁也不愿意留在后面,逃跑时人人争先。

    总兵王朴跑到了最前面,他的兵马在一出松山地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显现乱象,这还不算是最坏的。

    皇太极和清军的将领们也是预料到了这样的局面,在撤退的各条道路上都是埋伏下了伏兵,就在明军撤退显出乱象的时候,清军的伏兵杀出来了。

    王朴、吴三桂等总兵率领的兵马全盘的崩溃,王朴是一个人,吴三桂带着几十名亲兵跑回了山海关,其余的人情况也没有好到那里去,差不多一大半的兵马或者是被杀死,或者是溃散掉。

    而蓟辽总督洪承畴只得是率领余下的四位总兵退守松山城,现在他已经是残军,满清大军层层的围住松山城。

    十三万大军溃散大败,锦州城依旧是孤城一座,而这些兵马已经是大明的拼凑出来的最后一点力量。

    消息传入关内,天下皆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