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明_第三百三十二章 风起微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二章 风起微澜 (第3/3页)

宽容,这种懒得理会,给自己少些麻烦的态度,却被孔府认为是武夫对孔府地畏惧和忌惮,大明贵武贱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孔府身为士林人之宗,自然更是瞧不起武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后,推崇儒士。讲得是天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结果在建帝的时候,黄澄和齐泰一干纯儒把持朝政。结果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天下的藩王手握兵权却没有一个出兵勤王。

    再以后一直到如今的崇祯年间,儒士臣一直是在朝稳稳地压过了武将和宦官,大明一代代皇帝,从皇帝治天下,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眼下的局面差不多是士大夫治天下了。

    如何把握对人士林的态度和分寸,对李孟来说还真是个考验,最起码在对待曲阜地态度上,他的优渥和宽容就被当成了敬畏。在这利益的争夺上,孔府被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晃花了眼睛,开始进行愚蠢的挑衅。

    不过这件事情上,孔府自己也不能大张旗鼓去发动舆论和李孟斗争,圣贤地传承去贩运私盐,这简直是个笑话。

    但有些事情在官场上是心照不宣的秘密,既然是答应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地联姻,那这位兵部尚书自然也会去做些事情。

    话说回来,若是李孟在山东的名声,如同河南的左良玉或者是陕西的贺人龙一般,想必不管是孔府,还是兵部尚书陈新甲都不会对李孟做什么,但现在李孟在天下间的名望是“平庸守成之辈,尚算温良谦恭,不晓官场常事”。就是说很少办什么错事,对朝廷还算是恭敬听话,可却对官场上的一些规矩很是懵懂。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李孟出身卑贱,是贩盐起家的军户,这身份当然是让人瞧不起,他目前的阵营还是个失势地阉党,眼下是臣专权,东林为先,被太监提拔起来地武将肯定是被天下人瞧不起的。偏偏他依仗地这个太监还是个失势的太监,被目前最有势力的司礼监大太监和南京镇守太监所敌视。

    几项叠加起来,李孟在大明的权势阶层之的印象可想而知,刘泽清不过是先冲进登州城,就有个左都督、曹州总兵的官衔,李孟一项项的大功,要是正常升赏的话,如今也应该封爵了。

    尽管和李孟打过交道的人,还有那些见识过李孟兵威的人,都是知道对方的厉害,不敢有所触犯,但大多数的高官们,普遍是认为李孟在山东根本长远不了,这等既不是出身将门,又没有什么高门重臣提携的微末之辈,不会有什么长远。

    偏偏李孟自起家开始,就没有怎么离开山东,一直是专心经营这一方的小天地,和枢的大臣们根本没有打过什么交道,朝大臣们对他了解不过是在奏折和各部的报看到,根本没有什么稀奇之处。

    至于这孔府,属于身在庐山,看不清楚周围,把别人的宽容看作是敬畏的糊涂蛋,世上从来不缺这样糊涂的人。

    腊月间。派人把信送到了京师,那边也都是忙着这个腊月过年,估计就算是有什么举动也要等年后进行了。

    山东看着又是恢复到暂时的安宁之,但在南直隶却有了一件大事,之所以是大事,是因为南京上下所有官员都和这件大事有所关联。

    扬州望族方氏,状告徐州卫所军兵贩卖私盐,触犯朝廷盐政**……

    地确是大事啊,扬州望族方家那是世世代代承办官盐销售的扬州豪商,号称“淮盐十。方家五”的大老板。

    南京城内凡是能管事的武官员,谁没收过方家的常例孝敬,还有些寒门起家的官员,若没有方家前期的资助。后期的贴补,又怎么会有今天。

    所谓拿人的手短,方家有这份人情丢在这边。又有不少的亲朋故旧在朝以及地方上为官,所谓官商巨家,这样地大族,在南直隶说话也是极有份量的,方家来告状。那大家都不得不重视。

    何况他所告的案,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徐州卫所军兵贩卖私盐,卫所军兵做这样的事情,并不稀奇,大明官兵别说是贩私盐,做盗匪地都是大有人在,但这些东西很少有被人拿到台面上来讲。

    但这次被人拿到台面上来说了,而且还是方家来告状,那就由不得不重视了,按说盐政相关。应该去在海州的盐政司告状。可方家所告的是徐州地官兵,盐政司根本无权管辖。所以事情也就推到南京来了。

    民告官,有理也定罪三分,但扬州方家这么一告,大家都自动把这件事情忽视过去了。

    徐州的官兵在经过海州城对海盗的失败,在南直隶追剿流民的挫折之后,已经是灰头土脸,加上山东兵马进驻两淮之后,徐州南北都有山东的兵马驻守,徐州这些兵马用处也并不是那么大了。

    河南、湖广一带地情势紧急,以及徐州驻军的不那么重要,让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镇守太监和南京守备三人开始朝着危急地地方调拨徐州的兵马,现在留在徐州城以及周围驻防的只是一个残破的卫----砀山卫。

    这个卫在海州和杨四那伙海盗作战的时候,遭受的损失最大,因为南直隶江北的兵力一直是颇为紧张,所以没有得到补充,调兵的时候,诸位大佬们也不愿意动这个不太有战斗力的卫。

    徐州仅剩下这一支兵马,不到两千人地队伍,行事却有些无法无天起来,徐州地州县衙门,上报这砀山卫扰民的官方报可是如同雪片一般,不过按照大明地老规矩,都是压下来不予理会。

    方家这次的告状,真可以说是人证和物证齐全,看这些证据,那真是铁证如山,想抵赖都抵赖不了。

    每年每月都是常例的银钱孝敬可不是白花的,地方官府报上来,南京的官员都是推诿不理,但方家报上来,大家马上是慎重起来,要合议给个答复。

    南京城内的兵部官员也有私下里去问方家,说是这件事就这么算了,那砀山卫就算是拼命贩卖私盐,也赶不上你方家进账的毫毛,何必去计较什么呢?

    谁想到方家这次却咬紧了牙不松口,说是要是这南直隶的军兵都卖起私盐来,我们方家还有什么活路吗,必须要抓这个典型治罪,给别人一个颜色看看。

    私下去问的那个官员也是拿过方家好处的,而且还是那种拿的不少关系亲密的,听恩主这边把话说的这么斩钉截铁,也就不好继续劝告了。

    但南京官员的合议也拿不出什么章程来,南京镇守太监卢德是在湖广和凤阳那边呆过的,知道凤阳、安庆一带的兵马不能擅动,同样的,南京的兵马也不能放出去,算计下来,南直隶周围已经是无兵可用了。

    那不足两千的砀山卫士卒在徐州,琢磨半天居然没有奈何,派个官过去督办这件事情大家是不敢想的,眼下这些大头兵,逼得急了可就要哗变的,到最后朝廷对哗变的军兵无可奈何,还要追究这督办的官罪过。

    官场上的诀窍就是谁也不愿意发表意见,免得承担责任,那边方家催促的紧,这边大家又都在僵持着,局面一时间尴尬……

    这时候,仗义执言的南京兵部侍郎吴嘉卫又是站了出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