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参苓白术散 (第2/2页)
你再看看吧。” 叶知秋苦笑:“我,我还不会看呢。” “学着看,有我在,怕什么。” “好吧。”叶知秋试着诊脉,道:“脉象好象虚而缓,是吧?” “嗯。” 叶知秋又让孩子伸舌头出来瞧,小孩却不理,叫了一声“奶奶”,跟小猫咪叫似的孱弱,然后拱进奶奶怀里。那老妇哄了半天,这才把头转了出来,伸出了小舌头。孙永泽瞧过,心中没有把握,瞧着孙兆。 孙兆道:“这种舌色,属于淡嫰。但是舌苔已经花剥。主证为何?” 叶知秋道:“舌淡而苔剥,主气虚或者气血两虚,是生发之气不足,病患体内营养匮乏,所以舌苔生长不良,才会出现这种舌苔。” “既然你都明白,那你辩证瞧瞧。” 叶知秋背书可以,可是具体到病案,他就傻眼了,瞧着孩子,一时不知怎么办。 孙兆笑了笑,道:“这孩子咳嗽说明什么?” “病位在肺!” “孩子是米汤喂大,现在食少、便溏、腹大、面黄,有说明什么?” “米汤喂大,营养肯定跟不上,脾胃必虚,食少、便溏、腹大、面黄,正是脾虚的表现。”说到这,叶知秋喜道:“孩子是脾虚及肺,土不生金?” “不着急!”孙兆摇摇头,道:“还有一组症状你没有注意到吗?” 经他这么一提醒,叶知秋立即明白了,急忙道:“孩子声低气短,神疲,脉缓弱,舌苔淡嫰,这是气虚!孩子咳嗽是本标,气虚是本,而脾为生气之源,因为脾亏所以气虚,而气虚又累及到肺部,脾在五行为土,肺为金,土为金之母,本来土应当生金的,现在土虚了,生不了金,应当补脾益气,培土生金,对吧?”
孙兆愕然,转头又瞧了一眼孙奇,孙奇也是很惊讶,这孩子一点就透,而且思路敏捷,能迅速判明重点,当真是难能可贵。 叶知秋见他不说话,惶惶道:“我说错了吗?” “没错,挺好的,就是这证。用方呢?该用何方?” 既然知道了病证,相应的用方便已经成竹在胸,叶知秋略一沉吟,道:“用参苓白术散!” 孙兆一愕,道:“这是什么方?” 叶知秋猛然想到,这方子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而这本书是在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二十多年以后才刊印发行的,不过,昨夜好象在孙用和的医书里见过这个方子,只是没有命名,这时候顾不得那么多,便道:“是爷爷给我的书里的方子,用人参、白茯苓、白术等为药,专门治疗脾虚湿盛证的。” 孙兆顿时露出些许羡慕,道:“这是爷爷的珍藏,连我和你伯父都没有见过,你要好生学习才是。” “好的!” “既然是爷爷的方子,肯定错不了,那你拟出来我瞧瞧。” 孙奇在一旁道:“这样不妥,既然老太爷没有传给我们,还是不要看为好。” 孙兆神情有些尴尬,道:“我是看看这方子对不对,如果用错了方,那可怎么办?” 孙奇瞧着叶知秋,道:“老太爷医书记载这方子主治什么?”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嗯,是有些地方需要加减调整,这样吧,你把病人四诊情况和你的用方写了,封好,让小星送去给爷爷看看,调整之后再拿回来用。” 叶知秋答应了,提笔写方,孙兆听孙奇这么说了,自然是要回避的,让了开去,等他写完封好,这才回来,把方子交给了曾小星,送去给老太爷孙用和过目。 下一个病人,是个年轻男子,坐下呆了半晌,连声叹气,才说这半个月来两胁胀闷不舒,叹气之后又觉得舒服一些,孙兆细问原因,那人才吞吞吐吐说了,因为说好了一门亲事,也见了面了,两下都很合意,只是对方要彩礼太高,家里屋里承担,所以郁郁寡欢。 孙兆指点叶知秋四诊之后,得知这人还有头晕、失眠、不想吃东西,嘴巴微苦,大便欠爽,脉弦,苔薄白。 四诊完毕,孙兆问道:“他这病如何辩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