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02章 回到山村 (第1/2页)
第二天,当汽车来到村前的小路边,村子里的人看到了汽车带起一条“黄龙”,在外面聊天或种地的乡亲都走了过来。 “咦,大山,你怎么回来了?这才九月份啊,你工地上不是很忙吗?”村里的一把手、当了二十多年村支书的老人李全学自然成了第一个发问的人。 “爷爷,城里的公司我不干了,卖给别人了。我想回家来住一段时间。”李大山笑着对李全学说道。虽然李大山从小吃百家饭,但在李全学家住的最多,所以直接喊他爷爷。 “哦……,回来也好,回来也好。走,家里去,你过年住的房子还空着呢,我再给你收拾收拾。”李老汉多年的人生经验告诉他,李大山出了什么事,但这会儿不是问的时候。李老汉的老伴多年前就去了,唯一的儿子牺牲在越南,算是为党和国家奉献了全部力量。如果没有李卫东留下来的一个女儿,李老汉就成了孤寡了。孙女名叫李春花,今年才21岁,很是乖巧,在念大专。这孩子留下也是为了不拖累大儿媳改嫁外地,李老汉自己要求的。尽管这些年过得艰难,但是大家都知道李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都敬他服他,所以这支书竟是一当就是二十多年。 “爷爷,你等一下,我车上有给乡亲们买的东西。”李大山打开后备箱,拿出几大袋子的糖果、蜜饯以及其他食品,一一分发给在场的村民。 “大山,你总是这么客气,每年过年你都带好多东西回来。村里到灵远打工的小伙子也多是得你的照顾,我们家二蛋到现在还感谢你呢。”二蛋的mama刘三婶感激的说道。二蛋叫李东,是李大山的儿时好友。 “三婶,你不要客气,大家都知道,我是村里人带大的。为乡亲做点事是我最乐意的。”李大山不愿大家老是感谢他。 和村民随便聊了几句以后,李大山就和李全学回家了。 “爷爷,现在村子里情况怎么样,有什么大事情没有?”一到家,李大山就问起村里的情况。 李大山所在的这个村子属于灵远下辖的永兴县望水镇,地处定远山脉边缘,叫做东风村。听名字就知道,这个地方缺水。除了小部分地方能种地以外,都是粗沙、砾石覆盖的戈壁滩。尽管在山边可以打些野味,但是地里的庄稼因为年年雨水不足,收成很是一般,仅仅能糊口而已。这也是李大山当年撕了录取通知书出门打工的原因所在,村里贫瘠的土地养不活这么多人。哪怕村里分他一块地,也仅是能吃个饱饭而已。 这些年来,东风村没有盼到东风,村里人口、经济收入增长很慢,有些门路的早就搬到条件好的地方去了。李大山不是得了绝症也是不会回来长住的。现在村里总户数86户,人口256人,90%以上都是姓李的当家户,都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村里的耕地和山地倒是多得很,就是缺水,物产有限,投入和产出比低得惊人。 “现在大家的日子好多了,村子里都吃你捐钱打的那口深井,天冷天热再也不用跑二里地担水了,还能拉电抽水浇地。大家都念你的好呢!”那口深井是去年过年的时候李大山出资20多万元打的,就在村口,既是生活用水,又是生产用水。说到村里的情况,李全学的眉头又紧了,“就是这几年来,天气越来越干,地里的庄稼收成实在不好。想我小时候,我们这里雨水都还很足,村里的日子也不算难过。现在要不是大家都有人在外打工,恐怕有些人家里要拉饥荒。” “可是电费高了,收成多点也不抵事啊。爷爷,听说李贺回来了,最近在忙些什么,今天怎么没见到他?”李大山也觉得形势没有多少改观,顺便问起老同学的情况。李贺是他高中的同学,也是因为没钱,考上个一般的学校也没有去念,一直在县里面找事情做。 “李贺那小子是个好小伙,他这些年在县城打工,挣了点钱,回来说要搞大棚。春节后,大棚盖起来了,种的蘑菇,听说都是卖到镇上或县上,生意还不错。上次遇到他,还说准备明年再建一个大棚呢。”李全学说到村子里的能人,就像自家人一样,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