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三章 一面湖水 (第1/2页)
莫邪Jǐng告三元不能动念虑去琢磨他所说的事情,为什么?肯定不是为了防范莫邪,虽然三元此刻觉得,只要自己念虑一动,在想什么莫邪即刻就能够知道,但是他清楚,这老鬼虽然怪诞诡异,却并不至于会加害自己。 他能对三元有这样一番训诫,一定是为了帮他,而不是害他。 那就是应该有其他人了,有其他人能够和莫邪一样得到三元的念虑,而莫邪师不愿意让三元琢磨思考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保护他。 当你不想去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你正在思考这件事情。 转个话题,三元打算把话题转回到五龙来,既然远的不让看不让想,那就先把近的事情搞搞清楚吧。从三魂界穿到五龙,从城外到城内,太多的古怪事情,让三元想不明白。最为重要的是,天罡指引他来到五龙却并没有交代确切的任务,三元只知道这是一个他必须要在小邱庄之后到一次的地方,到这里来做什么?其实他的心中并不十分肯定。 三元已经穿上了莫邪给他的那件陌生的秋衣,这是一件土黄sè的长布袍,袖口和衣领有二指宽的半sè扣边,看上去很干净朴素,穿在身上十分合体。 三元无意识地笼了笼衣袖,手指在衣袖中停住了,袖口很宽,内中缝着与许多其他布袍一样的暗袋,三元无意识地摸进了袖袋,原本只是想把它撸平,连撸了两下,突然觉得有点奇怪,这袖袋好像有隔层,而且隔层中还有东西。 他眉头皱了皱,知道自己什么想法都逃不过莫邪,索xìng说了出来,"衣袖里有东西。" "是什么?拿出来看看!"莫邪师显然也很好奇,看来这东西绝非是他放在那里的。 "拿不出来,好像在夹层里。"三元索xìng把衣袖的内袋翻了出来,抖了一抖,给莫邪看个清楚。 莫邪师站起身走了过来,伸手往那薄薄的布片上摸了一把,"好像是特意用针线缝进去的,我叫人去取剪子,拆开来看看。奇怪..."他没有说下去,三元猜测莫邪一定知道关于这秋衣主人的事情,不过他没有问下去。 三元只是点了点头,继续回到刚才的情绪上来,"那五龙呢?关于五龙的事情,我可以问,可以想,可以琢磨吗?" "呵呵,"莫邪撸着鼠须笑了,"若连这个都不可以,那你来到这里能做什么?五龙既是最初混**开始的地方,又是连环锁套上重要的一环,天罡之所以让你来到五龙,因为有一些枝节需要加入到你的云梦修行之中去,而同时,又是为了完成我的圆满灭寂,之前我已经告诉过你了。" "灭寂?"三元双眼圆睁,紧紧盯视着莫邪,"你说这话却显得很轻松,看不出半分悲伤来。" "灭寂并不是死亡,为什么要悲伤?"莫邪反问道,"即便是死亡,也不过是重新开始另一个轮回的必经之路而已,何必悲伤?" 三元有些不明白,问道,"那灭寂究竟是什么?" "人死不能称之为灭寂,人死会再入轮回,自古书文辑录之上,身故被称为‘灭寂‘;的只有释迦摩尼一人而已。释迦牟尼从天界返回人间时旃檀像建成,旃檀像向释迦牟尼低头致敬,释迦牟尼为其摩顶,并授记说,‘我灭寂之后一千年,此像将至汉地,利益众生有情。‘;此后四十二年,释迦牟尼八十岁时灭寂。"莫邪师眼神熠熠生光,"释迦摩尼再入轮回了吗?" 三元被莫邪师突然问了这一句,略微迟疑了一下,答道,"虽然不知道那算不算轮回,但是佛说如来有百千万亿法身,见无相是见如来。如果把释迦摩尼理解为佛陀在凡界的法身,那他就没有轮回,只是这法身要遵循凡界的规则,所以元身湮没了。但是佛法却是永远不会湮没的,因此说见无相才是见真如来。" "呵呵,什么你都答得上来。"莫邪师笑道,"所以要你理解灭寂并不困难,六道者:一、天道,二、人间道,三、修罗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其中人间道与畜生道是有形的,天道、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是无形的。有形道称为‘有器‘;,无形道称为‘无器‘;。" "六道轮回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yīn盛苦。如此,六道轮回可以说苦多于乐,所谓人生是苦海。依解脱道论来说,戒、定、慧,是解脱之道,守戒之人,得威仪;修定之人,心不散。有智慧之人,可先知先觉。超越戒定慧所谓解脱,就是离开束缚的意思,用戒为初善,定是中善,慧为後善,如此产生禅定力求灭寂,元身湮没,永脱苦海,才得解脱六道轮回,不复往生。" 莫邪师的语气十分严肃,虽然他所说的这些三元都知道,但是却依然很认真地听着,没有打断他的意思。莫邪斜眼看来一眼三元,突然改了一种十分戏谑的口气,说道,"恐怕你嫌我啰嗦了,这六道轮回之说,别说是你,就算是街头卖葱的老婆婆大概也都懂得了,我为什么要拿出来再给你细说一遍呢。我不过是要让你明白一件事情,所谓的六道轮回,其本质是什么?" "是..."三元有点懵,"是..."他连说了两遍是,却接不上莫邪师的话茬。 "是规则!"莫邪师自己回答道,"是设定,六道本身毫无疑义,他也可以说是八道、九道、二十道。真正有意义的制定这样的游戏规则的目的,人生要经历六道轮回,其目的是诲人向善,用一种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你的行为。若没有六道,就好像一个大国没有法律,没有军队,没有ZhèngFǔ,没有规矩,那样的世界一定混**不堪。" "冥冥苍生,与蝼蚁无异,释迦摩尼在伽耶城外的菩提树下,经过七天七夜的冥想参透了这一道理,洞达人生痛苦的本源,释迦摩尼是传道者,却不是规则的制订者,若他是规则的制订者,他何必还要苦修还要冥想,在释迦摩尼之前,难道六道就不存在了吗?不是这样的,所以我并不打算与你探讨关于释迦摩尼如何在菩提树下冥想得道的问题,我只想借他引出这个道来,他经过六年的苦修和七天的冥想,所得到的这个道,究竟是谁的道?谁制订了宇宙万物的法度规则?" "施控者超脱于规则之外,游戏的设定可以修改,只要能够达到最终的那个目的。所以,也许释迦摩尼能悟出的道,与其他宗教先贤能悟出的道其法则也许不同,其目的却最终一致,他们都是悟道者,任何能让普罗大众产生信仰的宗教,归根结蒂都是一个目的,为人间树立道德的基准,为游戏设定最初的规则。" 说到这里,莫邪师停了下来,拿眼来看三元,好像是在检查他理解了多少似的。 三元的头脑依旧懵懵的,突然问道,"所以宗教的目的是培养一个种群的集体信仰,而信仰是产生道德的基准,也就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初的规则了。可是,法律不能做到吗?法律同样也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样也可以诲人向善,抵制罪恶的发生。法律和宗教信仰究竟有什么不同?" 莫邪师严肃地看着三元,"如果在原始宗教的形成期,那的确没有什么不同,任何法律都源自于宗教,任何宗教的目的都是为了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宗教使社会变得有序,使一群人在一定的约束下遵守相同的游戏规则。宗教分化成了两级,一级继续沿用宗教的外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