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系统_古代官职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古代官职1 (第4/7页)

(明代,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用作加衔),以方便其行事。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以六科给事中并入,因合称为科道。《明史.职官志二》:“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jianian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奉劾......而都察院总宪纲。”

    都监

    官名。

    1、唐代中期命将出师,以宦官为监军,称都监、都都监。

    2、宋代兵马都监的简称。诸路、州、府皆置。各路都监掌本路禁军、屯戌、边防、训练之事。州府以下都监掌本地屯驻、兵甲、训练、差使等事务。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都督

    官名。本意为统领,总领。始称于东汉末。魏文帝黄妆三年(公元222年)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而都督中外诸军及大都督权位为最重,实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两晋南北朝因之。北周改都督诸军为总管。又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之称。至隋文帝时,三都督并为散官。唐复旧称,设大都督府,后又分都督府为上中下。大都督(上都督)以亲王为之,遥领其任,亦常用为赠官。中叶以后,以节度使、观察使为地方最高长官,都督之名遂废。元置大都督府,统领诸卫。明代置五军都督府,各有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分领京卫与各地卫所,为全国最高军政机关。后各卫所仅余空名,都督乃成虚衔。清初沿之,后废。《三国志.魏志.曹真传》:“文帝即王位,以真为镇西将军,候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晋书.桓温传》:“又加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候黄钺。”《新唐书.裴行俭传》:“复为金牙道大总管,未行卒,年六十四,赠幽州都督......中宗即位,再赠扬州大都督。”参阅《通典.职官十四.都督》、《新唐书.百官志四下》、《明史.职官志五》。

    都御史

    官名。《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后来王景隆官至都御史,妻妾俱有子,至今子孙繁盛。”《清兄稿.文苑传一.龚鼎孳》:“康熙初,起左都御史,迁刑尚书。”参见“都察院”。

    都统

    职官名。清代八旗中每旗的最高长官。八旗制度:每旗置固山额真一人,左右梅勒额真(后改为梅额章京)各一人。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定固山额真汉名为“都统”,定梅勒章京汉名为副都统,职掌一旗的户口、生产、教养、训练等事。又清代在各省建置驻防八旗,设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两者不并置,凡设将军处,其下置副都统。在一部分地区,都统即为该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如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等。《清史稿.职官志四》:“各省驻防将军等官:将军......都统。”注:“从一品。”又:“先是经略大臣、大将军、大征伐则置,毕乃省。逮建八旗,驻防简将军、都统领之。”清方苞《广东副都统陈公墓志铭》:“一调再迁而至碣石总兵官,擢广东副都统。”

    督邮

    始置于西汉中期,为各郡的重要属吏。见于记载的有“督邮曹掾”、“督邮掾”、“都邮”等,通称“督邮”。职责为代表太守巡行属县,督察长吏和邮驿,宣达教令,兼司捕亡等。一郡分的数部的,每部各有督邮一人。唐以后废。《汉书.文帝纪》:“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律说,都吏今督邮是也。”《后汉书.卓茂传》:“平帝时,天下大蝗......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乃服焉。”李贤注:“《汉书》《志》曰: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晋书.隐逸传.陶潜》:“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度支

    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晋及南朝宋、齐、北朝北魏、北齐均设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曹。隋初沿之。文帝开皇三年改称民部,为六部尚书之一。唐初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下有度支郎中。至宋代,度支使与户部使、盐铁使,总领全国财赋,合称三司使。度支命名下设有副使、判官等。元明不设三司,事权归于户部。《宋书.百官志上》:“魏世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晋初有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尚书......江左则有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合为五曹尚书。”《旧唐书.职官志二》:“[户部]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又“度支郎中一员,从五品上......掌判天下租赋多少之数,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通途之利。每岁计其所出而度其所用,转运征敛送纳,皆准程而节其迟速。”《新唐书.杜佑传》:“历金部郎中,为水陆转运使,改度支兼和籴使。”参见“三司使。”参阅《通典.职官五.户部尚书》。

    夺情

    古代官员遭父母丧,例须归家守制。大臣要员如因时局不能离任者,朝廷可命其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称为“夺情”。又,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而就职者,也称夺情。《周书.王谦传》:“朝议以谦父殒身行阵,特加殊宠,乃授谦柱国大将军。以情礼未终,固辞不拜,高祖手诏夺情,袭爵庸公。”《北史.李德林传》:“寻丁母艰,以至教闻,朝廷嘉之,裁(才)百日,夺情起复,固辞不起。”《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己卯,张居正父丧讣至,上以手谕宣慰......然亦无意留之。所善同年李幼孜等倡夺情之说,于是居正惑之,乃外乞守制,示意冯保,使勉留焉。”冯保,当时有势力的宦官首领、司礼太监。

    二府

    1、宋代,三省不掌握政、军大权。掌政务者为中书门下(政事堂),称东府;掌军政者为枢密院,称西府,合称“二府”,为当时最高行政机构。《宋史.孝宗纪》:“帝始谕二府,以旬日当内禅。”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十六引《魏王别录》:“真宗晏驾:二府同受遗诏,辅立仁宗及皇太后权听断军国事。”

    2、明、清时,俗称同知为“二府”,因其地位仅次于知府,而职务则同于知府。《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我在安东做了两年,又到四川做了一任知州,转了个二府,今才升到这里。”

    二千石

    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习惯上因有此称。《汉书.朱博传》:“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封驳

    对皇帝失宜的诏命,封还并署列理由或意见。汉代封还诏书之事多有,然无封驳之名,亦无专官执掌。唐制规定,凡诏敕须经门下省,如认为有失宜的书。五代时废止。宋太宗恢复唐制。明代罢三省,设六科给事中,诏旨至六科给事中,有不便者,给事中可以驳正。清代,其制废。《新唐书.萧仿传》:“大和中,擢进士第。除累给事中。宣宗力治,喜直言,尝以李璲为岭南节度使,遣优工趋出追之,未及璲所而还。后以封敕脱误,法当罚,侍讲学士孔德裕曰:‘给事中驳奏,为朝廷论得失,与有事奏事不类,不应罚。’诏可。”又《李藩传》:再迁给事中。制有不便,就敕尾批却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