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 沉睡 (第1/2页)
构思卡壳,多多见谅,大家要是有关于剧情发展的好主意,可以说出来讨论一下。 —————————————————————— 冯树垣飞机制造公司的成立仪式在一片喧哗中落下帷幕。 作为足以震动世纪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中国人冯如发明了飞机这个消息,正在以最快的速度,从人们的奔走相告中,从报纸的新鲜油墨上,从无线电报机的滴答声里,传遍整个世界! 站在克拉斯****大厦门前,赵世勇看着不远处的冯如。这个当年还很青涩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显得成熟而干练,他微笑着和几个白人官员寒暄道别,这才急匆匆地向赵世勇走来。 “竹泉,你留在这儿,开业第一天,记得盯紧点,有什么事的话去酒楼找我。”冯如边走边对身旁的助手朱竹泉吩咐道。 “没问题。”朱竹泉干脆利索地回答道,顺手接过冯如的大衣和文件包。 “走吧,老赵。” 冯如拍了拍赵世勇的肩膀,也不客套,当先向唐人街的方向走去。 赵世勇很喜欢这些有冲劲的年轻人。他冲朱竹泉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这才不慌不忙地跟在冯如身后,匆匆消失在人流中。 三年的时间,昔日的唐人街早已经变了模样。 被《排华法案》和种族暴力驱赶的华人们从西海岸出发,穿过广阔的内华达沙漠,在太平洋铁路上日夜颠簸,最后汇聚到声名日盛的纽约华埠。这些持续不断的,饱含着血与泪的迁徙,使得纽约唐人街的规模急剧扩大。 如今的唐人街,以勿街为中心,逐渐扩展到坚尼街、摆也街、披露街、拉菲耶特街、包厘街和东百老汇大道。居民人数接近3万人,较大的商户数量达到600余家。 如此多的华人聚集在城市中央,让纽约市政府都为之恐慌,生怕素质低下的华人将纽约变成一个超级垃圾场。 然而一切恰恰相反。华埠的街道变得愈发宽敞,华埠的建筑变得日益高大,华埠的居民变得日益富裕。马路两边,再也没有提着马桶洗刷的主妇,也见不到随地大小便的孩童。高声叫嚷的麻将铺没了影子,烟雾缭绕的鸦片馆也消失无踪。街道两旁倒是多了一些花园,都是兼有中日庭院风格的精致园林,用低矮的竹篱笆小心地隔开,在这座五光十色的现代都市中演绎着迷人的异域风情。 如果没有华埠居民委员会,一切都不会像现在这样美好。 赵世勇和冯如一路行色匆匆,两个人谁也没有说话,脸上却不约而同地显露着一丝沉重。 “赵东家、冯总裁。” 一个身穿黑色礼服的年轻侍者迎了过来,远远地就躬身问安。 赵世勇摆了摆手,脚下不停地道:“怎么样?医生来了吗?” 侍者连忙快步跟上,低声答道:“现在还没什么事,医生正在赶过来,徐副主任知道您两位差不多该到了,让我在这儿迎一迎。” 说话间,一行三人走到了勿街东端,街道上显得格外安静,两旁的商铺虽然开门营业,但不论店主还是顾客,都是轻手轻脚,似乎生怕吵到旁人,小心翼翼地交易着。 街道尽头,一座富丽堂皇的金柱大门紧紧关闭着,门上一块斑驳的牌匾,赫然写着三个大字:喜东来! “赵东家、冯总裁,这边请。” 侍者抢在前面打开侧门,带着赵、冯二人疾步上楼。 在他们身后,另一位侍者轻轻掩上了门,似乎不经意地冲门外看了一眼。 酒楼对面的杂货店里,一个闷坐着喝茶的男子挥了挥手。左近十几个闲逛的行人、揽客的商贩、推车的伙计、看报的老者,不约而同地松弛了紧绷的肌rou,隐隐可以听到松开扳机的咔嗒声。 赵世勇和冯如一路上楼,只见黄凤林正带着几个精干的汉子在走廊里来回巡视。 这个曾经的华埠流氓头子,如今却是有板有眼。见到赵世勇和冯如走过来,他只是一声不吭地点了点头。 侍者推开一扇绘着浮雕的橡木门,门轴转动时没有发出一丝的声响。 房间里有些黯淡,光线从高高的拱形窗斜射进来,照亮了空气中悬浮的尘埃。 一张木质雕花沙发在光线中泛出陈旧的棕红色。日渐苍老的徐云升坐在沙发中间,双手搭在拐杖上闭目养神。在他身旁的位置上,李文山和方守诚两位掌柜默默地注视着棋盘,却是正在手谈。 沙发上面垂着一盏精致的水晶吊灯,规则的几何图形以灯座为中心四面放射,沿着挑高的天花板,直到雪白的墙壁。 在朝北的一面墙上,西式的壁炉里燃烧着半截圆木,不时发出噼啪的爆燃声。 壁炉前摆放着两张高背椅,哈里·摩尔和周万秀坐在那儿小声地交谈着。两人身旁,高挑迷人的克里斯汀娜·斯图尔特抱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