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六章 比武大会开幕 (第1/2页)
汉初平二年三月初一,人类历史上第一份报刊——“大汉要闻”问世。由于造纸能力有限,这份报刊不能大量印刷,但洛阳十二城门、市集、府衙前都有张贴,并派快马发放至各州郡,刘辨控制下的州郡自然张贴无疑,至于其他诸侯治地则态度各异。 因为印刷和造纸能力有限,这份报刊为月刊,且不用于商业目的。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最紧要,是朝廷最新政令及天子、百官的动向,第二部分则是关于民生和文艺的最新要闻,第三部分则是国际国内形势。 后世某电视台晚间的某个新闻节目永远都是三大块,第一,国家领导人都很勤政,很忙碌;第二,人民安居乐业,各行业产值快速健康稳定增长;第三,外国天灾、人祸不断,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总结一句:还是活在中国好! 刘辨主持cao纵的报纸倒是从中吸取了不少有用的经验,毕竟这个东西能主导舆论,用得好,有时候比武力更管用。为了不像那个新闻节目那般枯燥浮夸,刺激百姓的阅读热情,特令孔融、蔡邕等文采飘逸的大家来撰稿,内容也不乏夸大的成分。 报刊头条即是“天子春耕,百官务农”,这篇也是最夸张的,当刘辨看到这份报纸的时候,自己都有些傻眼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孔融这个“老实人”也会睁眼说瞎话,里边说道刘辨力大,不须借用耕牛之力,自己cao犁很快就耕下了二十亩田,又见许多百姓无耕牛,干脆“俯首甘为孺子牛”,几天之内,竟帮近百户农家犁完了田。其间,刘辨还曾被蛇咬,又被虫叮,满腿都是乱疮,百官及百姓苦苦相劝,刘辨却不怕疼不嫌累…… 次条是天子即将迎娶大儒蔡邕之女。 再次条则是关于武术大会,写明武术大会由天子亲自主持,对武术大会的参加人数、比武规则、奖励等都有讲解,还提到比武完毕后,还将有大将进行表演赛。 其他部分是公卿百官如何如何勤政爱民、如何如何忙碌,便不再赘述。 第二部分中值得一提的是,刘辨令宫中乐官将后世的精忠报国那首歌谱成古谱,歌词不变,登于报刊之上,作者署名自然是天自刘辨。后面还刊登了蔡邕、曹cao等人新近所作的诗歌。 第三部分则介绍了四方蛮夷,尤其是匈奴、鲜卑和羌族更是花了浓重的笔墨,谈到这些域外之人如何野蛮、如何嗜血,并对其生活方式进行了描述,对其百年来屡屡寇边的事情也进行了总结;另外,对董卓、袁术等人治地的百姓也进行了介绍,谈到雍凉、淮南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因苦寒而冻死饿死无数,但官员们却对之视而不见,依旧横征暴敛,只顾自己享乐。其间还引用了刘辨盗用后世的一些诗句,如“朱门酒rou臭,路有冻死骨”等等。文中对董卓、袁术等人极尽谴责之意,并号召其治地百姓逃亡到天子治下的司隶、豫州、南阳等地居住。 这份报刊的一经张贴,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直至三月底,“大汉要闻”的张贴处,观望的百姓仍然是人头攒动。善良的百姓无不对年轻的天子大加赞颂,更有许多民家偷偷为刘辨立起长生牌,生怕他也像前几位先帝一般早逝。同时,报刊的问世,也在民间掀起了一股读书识字的潮流,刘辨顺势而为,由朝廷出资,在治下各地建立起私塾、学堂(小学),高俸聘请先生教习幼童、少年识字。此外,在匠作府、理财府的赶工下,于洛阳、陈留、南阳等地还建立起了书院(中学)和藏经馆(图书馆),也是高额聘请教官。 刘辨已暗有打算,只待条件成熟,就要仿造后世,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教育制度,并普及义务识字教育。 且不谈“大汉要闻”的事,三月初三,轩辕黄帝的诞辰之日,忠烈祠前,刘辨已高坐主位,其下,文官肃穆而立,将领被甲执兵,广场上,各地武者已然排成队伍,恭敬俯首。外围,好事的百姓也早已拥挤在一起,其热闹程度绝不逊于大问斩时。 此次比武大会的目的,主要是充实羽林军,并发现一些有勇略的将领。刘辨极为重视,绝非只为一时热闹。虽然只是第一次,参加的人员也大多是河南郡的本地人,但人数也达到了近万人,刘辨自然是激动不已,早前他已看过名册,相信在此次比武大会中,会脱颖而出的人定然不少。 由于怕埋没人才,自然不敢采取简单的淘汰制,比赛一共四轮。第一轮中,先是将这近万人抽签分为千队,每队十人左右,这十人互殴,从中挑选最厉害的三人,这三人基本上就已经是羽林军的成员了。然后是第二轮,将三千人分为三十组,两组之间进行群殴,最后仍站在台上两人晋级到下一轮。第三轮则分为十批,每批内部决斗,选出最厉害的一人,进入最后一轮。第四轮则是允许之前被淘汰的人向这剩下的十人进行挑战,挑战成功者直接晋级到前十名,失败者则有相关的处罚措施,以防止有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