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回归梦_第6章 太清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章 太清宫 (第1/2页)

    头一天李北进走马观花地感觉了下呼和浩特的城市面貌,今天,李北进想重点看一下呼和浩特的宗教及其建筑。

    满都拉图留着蒙古人惯有的长发,青春飞扬,早上7:00就来带李北进去吃早餐。

    满都拉图说:“呼和浩特最有蒙古特色的早点,就是“稍美”、“牛舌头”、羊杂 奶茶。”“李大大,我知道在太清宫旁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一个小店,早点做得很好”。不经意间,满都拉图对李北进的称呼,已经改成了尊敬中带着亲切的“大大。”

    “好。那我们吃完了,就先看太清宫。”李北进说。

    从内蒙古饭店出去向北,沿着艺术厅南街,大约有8、900米的样子,自行车也就五分钟就了。

    这是一个蒙古风格装饰的早点店,里面的老板和服务员,都是蒙古人,老板叫宝日朝鲁。

    点了两份各一两稍美,要了二个牛舌头,两碗羊杂。

    早点都是提前做好的,立即就上来了。

    李北进一看,原来“稍美”就是“烧卖”,想,这个名字不知道是谁起的,是怎么叫出来的?那是很有创意、很文青的。

    “牛舌头”,也不是真的牛舌头,是一种叫焙子的面食,只因为烤的形状象牛舌头。

    满都拉图说:“稍美”是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风味食品,外地客人来到呼市,都要品尝,才算不虚此行。

    李北进看到店的里在现场做“稍美”。

    “稍美”制作工艺独特,选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rou馅肥瘦适中,葱姜等佐料齐全。

    “稍美”出笼,鲜香四溢。看形状,皮薄如蝉翼,晶莹透明,筷子提起垂垂如细囊,放在盘中团团如小饼。

    李北进吃了一下,是香而不腻,形美味浓。

    呼和浩特的“稍美”,过去专作早点之用,如今,已成了饭馆的必备食品。

    满都拉图说,明末清初的时候,归化城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有哥俩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收入。为了今后娶媳妇成家,弟弟在包子上锅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稍带着卖的钱积攒起来。久而久之,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捎带着卖之意。又因其边稍皱折如花,称为“稍美”,意即“边稍美丽”。

    【注1:稍美的计算方式是按照“两”来计算,有的是一两六个,有的是一两八个。它的重量计算是按照包馅儿的皮的重量来计算的,一两指的就是使用了一两的皮,而并不是指其净重,稍美一两的净重应该超过六两五(约合计325g)以上】。

    【注2:归化城是呼和浩特的一个叫法。今天的呼和浩特,其实是由归化和绥远两城合起来的。归化就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建的老城,绥远是清兵驻扎的新城,现在早已经发展到了一起。】

    稍美的吃法类似于饺子,一笼蒸熟后上桌,在碟子里可以佐以陈醋、辣椒、蒜泥,并配以蒜瓣、咸菜等解腻。

    呼和浩特羊杂碎主要是由羊心、肝、肺、肥肠(大肠)、胃(水肚、花肚、细肚)等为主,出锅后加少许香菜,味鲜汤香。

    满都拉图今天要的是乌兰花风味的,那自然还有巴彦淖尔等其它风味的了。

    其实制作过程大同小异,口感略有不同,像乌兰花羊杂碎里面就加入了土豆条、羊肠和羊肝,其他的则没有这些。

    一碗上好的羊杂碎端上来,碗面上漂着一层红油,红油冒着气泡,看着就要流口水。

    焙子也是呼和浩特地区特有的小吃,有白焙子、咸焙子、甜焙子,都是小麦面发酵,兑碱烤制而成的,外干脆内暄软,有nongnong的小麦面香味儿。

    吃完了,每人又来了一碗奶茶,满都拉图说,奶茶解膻的。

    安徽皖北,那里自古以来也是盛产牛羊,李北进是相当的喜爱牛羊rou,对于这一顿的早餐,那是吃的相当的满意。

    很巧吧,他们吃了早点出来,就看到了太清宫。

    满都拉图对呼和浩特的宗教,那是如数家珍。

    “现在在呼和浩特,是召庙、清真寺、道观与教堂,大家和平共处。”

    宗教在呼市能达到今天的和谐,是国家强盛、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结果。也只有今天,各种宗教才能才会和平共处。

    李北进当然知道。而历史上不要说不同的宗教是不可和平共处的,就是同一教派,也是内部的争斗不断。

    明清时期,在归化和绥远两城建起的道教庙宇有30多处,旧城主要有玉皇阁、飞龙观、五道庙、三官庙、吕祖庙、财神庙、关帝庙、鲁班庙、三贤庙、东娘娘庙、西娘娘庙和城隍庙等,新城也有不少如关岳庙、龙王庙、火神庙、真武庙、马神庙、文昌庙。

    除此之处,在城北面的大青山里,也有不少。

    随着清朝八旗部队的进驻和城里汉族人口的增加,这些道教庙宇一直是香火不断。

    鼎盛时期绥远(包括归化城)共有道士1000多人,全都享受官府的俸禄,出入于道教庙宇的信众也大多是贵族和军政显要。

    呼和浩特道教的官定正式传入,起源于清乾隆四年,是大清乾隆皇帝谕敕北京全真祖庭之一——北京白云观,选派丘祖长春真人嫡传法嗣之中精习道法之道士十二人,随军入住绥远城,并建庙宇太清宫。

    而它后来的兴盛,据说与慈禧还有一定的关系。

    慈禧太后的父亲惠征于1849年(清道光29年)来绥远出任兵备道员,居住在新城的落凤街。

    当时,15岁的少女兰儿,由于水土不服,常做恶梦,后来由道教庙宇的道长施法方能安然入睡。惠征备以厚礼答谢,道教从此名声大振,信众颇多。

    太清宫初建时有道士15人,掌门道长范明证曾经在北京白云观“挂单”,还担任过白云观下院玉清宫的当家。

    太清宫的道长范明证由于医术高超,善治疑难杂症,因而有了“神医”之称,又因其举止不俗,仙风道骨,经常舍粥放衣,救助穷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