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回归梦_第35章 顾实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章 顾实汗 (第2/2页)

布隆吉河迄额济纳河为界的东部和北部为左翼,西部和南部为右翼。左翼包括今海北、柴达木西北部、甘肃西部及额济纳河流域,右翼包括今黄河南部,海南、玉树果洛及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分别由他的10个儿子率部驻牧,成为和硕特的根据地。规定青海当地和川西部的赋税,全部归青海的硕特部支用。

    顾实汗以他的远见卓识和敏税的政治眼光,于崇德元年(1636)果断地派遣使团,与满清政权建立联系,受到皇太极的隆重接待。

    顺治二年(1645),顾实汗派出他的第六个儿子多尔济**巴图尔台吉到北京,表达了和硕特蒙古对顺治帝的归顺意愿,此后,顾实汗和五世**几乎每年谴使北京,贡使不绝。

    顺治八年(1651),顺治帝派专使进藏,敦请五世**前往北京。在顾实汗的努力下,**与班禅的代表赴京,受到顺治帝的格外优待。五世**因水土不服,住了两个月后请求返回。

    清政府派出八旗官兵送**一行到内蒙代噶地方,送赐金册、金印,封五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亦喇坦达赖喇嘛”。册文、印信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写成。由此,清中央政府正式确认了达赖喇嘛的蒙藏地区的宗教领袖地位。这是中国民族史上的重大事件,意义深远。

    清政府册封五世**的同时,又派使臣赴藏给顾实汗送去金册、金印、封他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金册、金屯用汉、蒙、满三种文字写成。

    清政府册封顾实汗,实际上是对和硕特蒙古贵族在西藏建立政权的正式册封。从此,顾实汗作为清政府的“屏辅”统治着整个青藏高原,实现了他通好中央王朝以自重的夙愿。而清中央政府通过顾实汗间接地统治整个藏区,也顺利地实现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价值超过了金册金印的本身。

    顺治十三年(1656),一代英豪顾实汗病逝拉萨,时年74岁。

    顾实汗作为统一青藏高原的和硕蒙古首领,历史自然有公论。

    他的一生至少有三件大事值得我们肯定。

    第一,早年坚决抗击和抵制沙俄分子的侵略,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不畏**、敢于抵御外辱的英雄气概。

    第二,在统一青藏的同时,加强西北各民族之间关系,促进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结束了动荡的青藏地区,使整个高原藏区逐渐走向安定统一的局面,加强了与清中央政府的政治联系,为清政府进一步统一青藏地区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到了现代,特别是1991年的民主改革后,蒙古与西藏的联系不断加强,与西藏佛教的联系也在不断地加强,这是为什么呢?

    看了以上的介绍,想必你也明白了大半。

    当然,蒙古与西藏的历史上的联系,除了顾实汗外,还有更多的人物和事件,这里先不介绍。

    李北进的想法是,要让有志于蒙古回*归的国人,要理解,加强对青海和西藏的关注,有利于回*归的事业。

    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再简单地看一下青海蒙古族的情况。

    青海蒙古族

    青海蒙古又称柴达木蒙古,是生活在青海湖一带的蒙古人。

    一般称他们为和硕特蒙古,但也有来自喀尔喀与土默特,鄂尔多斯的部落。他们在服装上藏化但仍用托忒蒙古文。

    虽在元代蒙古人已进入青海,但在明代才大规模进入。

    元亡之后,青海境内的蒙古人大部分退回漠北,留居青海湖西北和柴达木地区的蒙古人,明朝设“西宁塞外四卫”进行安置。1510年至1559年,一批又一批的蒙古人进入青海湖沿岸地区。

    1636年,原游牧新疆境内的蒙古族和硕特部,在首领固始汗率领下,也进入青海。不久,打败藏巴汗后,征服了整个青藏高原,建立起封建割据的蒙古汗国。固始汗镇守西藏,将青海辖境划为左右两翼,分给其十个儿子作为领地,俗称十台吉(“台吉”系汉语“太子”的转音)。后来,建立了蒙古部落联盟,固始汗之子达什巴图尔为部落联盟之长。

    1645年,清朝派兵进军西北,镇压陕西、甘肃农民起义军后,进入青海,占领西宁,青海东部纳入清朝统治范围之内,而青海西部仍处于和硕特蒙古联盟控制之下。

    1697年,联盟之长达什巴图尔率青海和硕特蒙古各部归顺清朝,康熙帝封他为“和硕亲王”,封各部台吉分别为贝勒、贝子及辅国公等。至此,青海西部正式纳入清朝版图。青海蒙古成为清朝的藩属,清政府完全控制了青海全境。

    达什巴图尔死后,其子罗卜藏丹津承袭亲王爵位,成为联盟之长。

    1723年5月,罗卜藏丹津乘康熙帝去世,雍正帝即位,部分官军东撤之机,胁迫青海蒙藏各部会盟反清。同时,又让塔尔寺住持堪布诺们汗号召西宁以及各处寺院喇嘛,共同起兵,发动叛乱,进攻西宁等地,形势非常严峻。

    同年10月,雍正帝派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率平叛大军征讨。第二年2月,罗卜藏丹津兵败,逃入准噶尔。6月,清政府彻底平息了青海全境的叛乱。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毁灭性地打击了青海境内的分裂势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而且也使甘肃、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稳定。

    平定叛乱后,清政府吸取了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了对青海地区各族的统治。

    1725年,首先废除青海蒙古部落联盟,将其收为内藩,把青海蒙古划编为29旗,授原各部台吉担任札萨克,治理一旗事务。

    为了控制和笼络王公贵族,规定了严格的会盟制度和朝贡制度。会盟制度规定:各旗每年会盟一次,只有在会盟时,在钦差大臣或办事大臣监督下,选举盟长,不得私下推举。朝贡制度规定:各旗王公、贝勒等,分为三班,三年一次,九年一周,自备马驼赴京朝贡觐见。

    同时,还规定互市制度。即每季度第二个月,在那拉萨拉(今日月山),与内地和藏族进行互市,由官兵督守,禁止私入“边墙”。并且,划定各旗游牧地界,不得互相统属,不得私自往来。在蒙古各旗与西宁府辖地之间,划定界线,增设与加固隘口,派兵驻守。

    通过上述措施,清朝加强了对青海蒙古的控制。

    他们比其他蒙古人接受更多藏族文化。

    他们是西藏与蒙古的又一桥梁。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10年青海蒙古族有128829人,主要分布在海西州的德令哈、格尔木市和都兰、乌兰县,黄南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州的祁连县、海晏县和门源县,以及西宁市、海南州、海东地区、大通县和部分地区;民族自治地方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李北进认为,蒙古的回*归,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变更,经济的一体化,更是精神的认同。

    如果说,内蒙古汉化更多的话,青海蒙古的个性保留的更多一点。

    这可以让外将来在寻找文化和精神的认同方面,多一个选择。

    李北进想,在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青海和西藏的情况下,必须集合更多的青海蒙古人参加到外蒙古的回*归事业中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