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国师_第19章 愿者上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章 愿者上钩 (第1/2页)

    梁萧觉得自己的命很苦。

    一连三天,每晚都是两个时辰……只能说年轻真好,尤其是还能学道法的年轻人,简直让人羡慕死了。

    每天清晨,看到刘同寿和楚楚神清气爽的样子,梁萧的感触就更加深刻了。人家cao刀上阵的人都这么有精神,自己这个旁听的却是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身子也软绵绵的……

    这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好在,煎熬总算是到了尽头,今天就是三人启程离开余姚的日子了。

    说起来,他的收获还是不少的,向他打听消息的人很多,他谨遵刘同寿的指示,不给钱坚决不开口,每个人都塞点,积少成多之下,就是一笔很客观的数目了。

    今早起床一统计,他自己都吓了一跳,吓!足足五十两!比县太爷的年俸还多,这到底是余姚人太富有,还是同寿的戏演得太好呢?

    他也说不清楚,不过他能确定的是,刘同寿的目标肯定没有达成。只是小道士自己却一脸的轻松自在,还有空打趣他,说他赚了这些钱,可以回家去炫耀一番了。

    梁萧很不以为然,小仙师算无遗策,不过,他这次可是说错了,财不露白,回家炫耀只能爽一下,闷声发财才是长久之道,把银子给媳妇看,那不是傻么?

    “同寿,咱们真的就这么走了?”雇来的马车已经等在外面了,梁萧试图提醒刘同寿。

    “不是还要去龙泉山,看中天阁开馆吗?我对阳明先生可是久仰了的,他虽不在了,也可以借此追思么。”刘同寿一副理所应当的表情。

    “可是……”

    “别可是了,走吧。”

    龙泉山旧名灵绪山,亦名屿山。

    传说远古时这里是一片汪洋,龙泉山是露出水面的一个小岛屿,这是屿山之名的由来。山上有一石井,即使天旱少雨,仍井水清盈,常年不枯,且因水面常呈现两条游龙波纹,如双龙戏水,故称“龙泉”。

    “小仙师,今天您赶了个巧,也赶得不巧,今天正好是十五,是龙溪先生登堂授道的日子,这是很多士子企盼的盛事。不过来的人太多,您要上山就有些不方便了……”

    刘同寿示意楚楚将车帘挑起一角,向外张了一眼,梁萧说的一点都不夸张。

    只见龙泉山下人头涌涌,肃然而立的尽是身着青衫,头戴方巾的士子,黑压压一大片,怕不有三五百人,从山脚下,一直排到了半山腰的中天阁门前,直让人怀疑,那座二层的小楼阁,是否能容纳得下这许多人。

    士子是一种很鼓噪的生物,即便是韩应龙那样有些方正的人,遇到谈得来的人,话也不少。可现在这里人数虽众,但却是鸦雀无声,哪怕是他有印象,那几个在青楼见过的书生也都是一脸肃穆的静候着,给人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学传后世,都能震住骄狂的倭人,阳明先生,果然是当世英杰!

    略做感慨,刘同寿还是以正事为念,他向梁萧摆了摆手,然后放下了车帘。

    “走吧,去码头。”梁萧有些迟疑,不过还是吩咐了车夫一声。

    “仙师请留步,在下柴德美,慕仙师风采久矣,诚谋一晤,还望仙师慈悲,予以成全。”那马车出现的突兀,行的也快,不多时就到了近前,一个沉凝的声音随之响起。

    他这边只是一报名,就引起了众多人的注意,连那些在山脚下肃立的士子中,都有不少人将视线投注过来,余姚柴家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中天阁开馆,不但是士林盛事,对余姚百姓来说,也同样是场盛典,数百位士子聚首一处,场景之壮观,堪与乡试相比。

    很多人也是早早的就聚拢在此,打算看过热闹之后,再去忙碌生计,却不想正戏没开场,这边又有重量级的花絮可看,众人心中都是大呼过瘾,士子们也是议论纷纷。

    “真的是柴员外!他来这里做什么?”

    “这还用问?他不是说了吗,他是来见那位小道长的。”

    刘同寿掀开车帘向外一张,只见一个身着绸袍,服色黝黑的大汉静立路旁,身后不远处是一辆华贵的马车,想来这就是正主儿了。

    杨超说,柴家是捞偏门起家的,现在看来倒是不假,若是换一身短装打扮,这位柴老爷和渔民或者海盗也没啥两样。

    鱼上钩了!

    刘同寿嘴角一挑,得意一笑。不过,这个柴德美倒也够谨慎的,竟然一直拖到了最后一天才出面,看来他心里仍有疑惑未消呢。

    既然如此,那就再晾晾你好了。放下轿帘,刘同寿向着梁萧一摆手,后者会意,转头吩咐车夫继续行进。

    车夫手上一抖,好悬没从车上掉下去,路边站着这位可是柴老爷啊,这小道士的谱也太大了吧?不过,想到近日的传言,他觉得倒也正常,只是他自己夹在中间,就坐蜡了。

    两边都不敢得罪,没奈何,他只能缓缓驱车前进,好好的马车,走得比蜗牛还慢。

    柴德美抢上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