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一章 (第3/3页)
儿先睡,朕再想想。” 夏皇后没有坚持,倒在榻上,片刻就沉入梦乡。习惯使然,无意识伸手捞过,抓住天子衣领,抱枕似的搂在怀中。 朱厚照没有半点惊讶,调整姿势,舒舒服服靠在皇后怀里,继续研究番粮。 宫人弯腰进殿,小心移走戳灯。过程中,始终低着头,目不斜视,双眼紧盯地板。 究其原因,帝后相处过于和谐,天子颇有些夫纲不振。同皇后独处尚没什么。旁人见到,恐会气急败坏,下龙爪灭口。加上两宫有言在先,不想被卷上草席扔出宫外,每逢天子驾临,无论女官宫人,都不敢轻易往前凑。 飞上枝头,一步登天,太过遥远,也不切实际。 老实干活,多攒些体己,向高品级女官发起冲锋,才是根本。 正德二年,三月辛亥,早朝之上,天子敕谕群臣,复高皇帝选官考绩之法。 “朕以幼冲嗣位,惟赖廷臣辅弼。” “文武股肱,惟精白磊落,匡正社稷,一心恪供。职必以不愧不怍为期,以阿权膴仕为戒。” “今复祖宗成宪,申明圣祖高皇帝旧典,党比符同,列衔无功,扇动浮言,颠倒是非,伤残善类,贻累辱国,朕不轻贷。” “故谕。” 跪于殿中,群臣耳际嗡鸣。 退朝后,行过金水桥南,不下十人脚底发软。 未等商议出对策,东西两厂的番子倾巢而出,依高皇帝之法,严查官员品行。 京城之内,风声鹤唳,京城之外,草木皆兵。 两班文武,神经都已绷到极限,稍有风吹草动,便能引来剧烈震动。 这种情况下,刘庆的弹劾奏疏抛出,犹如水落滚油,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内阁三老都预感不妙。 常言道,好的不灵坏的灵。 李东阳和刘健等人,宁可相信预感出错,判断有误,也不愿坐实猜测。不然的话,事情必将脱出掌控,不只边镇,整个朝堂都要翻天。 为此,三位阁老不惜联合六部九卿,集体上疏,希望天子能收回成命。 哪怕北狩,也好过复行高皇帝之法。 洪武年间,贪墨五两就能杀头。 同榜进士,入朝三载,就能杀个干净。 官员戴着枷锁断案,京官写好遗书上朝,何等怵目惊心。 遍数朝堂之上,有一个算一个,谁没收过火耗冰敬,内阁三老都不能免俗如复行洪武旧章,大半个朝堂都要杀空。 为此,内阁不惜站到天子对立面,意图逼迫朱厚照让步。 然而,这一次,少年天子不会让步,也不想让步。 有些事可以退让,有些事必须坚守底线。 刀握在手里,何须再忍? 天子意志坚决,群臣束手无策。 有人寻上刘庆,威胁利诱,手段尽出。甚至做好准备,万不得已,先踢出几个替罪羊,再图后事。 未料想,刘柱史吃了秤砣铁了心。 送走来人,当即咬破指尖,写成血书,具官服乌纱,金水桥南碎首。 此举无异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庆虽然未死,天子的怒火却是更甚。 六部九卿仍在努力,做最后挣扎,刘健谢迁紧缩眉心,长吁短叹。李东阳负手廊下,仰望灰蒙蒙的天空,目及振翅而飞的雏鸟,神情复杂。 事不可为,亦不能为。 或许,该退让的不是天子…… 正德二年,三月已未,天子敕谕,黜陟蓟州延庆州兴州营州文武共计三十六人。裁革四州衙门通判等官四十五员,皆管粮捕盗劝农等事,无能开革。 “降永宁知县云南鹤庆军民府经历司为吏,以收受贿银,不接冤状,引民怨,下锦衣狱杖三十,后遣。” “平谷知县县丞典史。职任中,无律察商民,索取金银,不从者必枷号示众。严酷甚,有小民畏而缢死。其母上告,竟为酷吏所械,冤死狱中。其行之恶,禽兽不为 下锦衣狱,重杖三十,枷号十日。知县斩首,县丞典史黜官,三族谪北,永远戍边。” “延庆知州违例乘轿,滥役人夫,少给粮价,霸占军屯,械至镇抚司狱,重枷东安门外,一月期满,发密云后卫戍边。” “蓟县知县,粮运使收jianian商金银,以陈粮充新米。藏粮布私市贼虏,违法事多,难以常例处,令重枷县衙外两月。运粮使斩首,知县典史发辽东,县丞留任,主簿以下入军户,发潮河所。” “三河县丞戍边。” “营州知州杖三十,发贵州。判官杖十,发密云。” “四海冶所指挥使降千户,以临阵怯战,夺部下之功……” 敕谕当殿宣读,只字未提蓟州冒功,皆以贪墨,欺民,违制定罪。群臣心中有底,却压根没法说情,更无从争辩。 坐在龙椅上,朱厚照无比舒爽,大有横眉吐气之感。 看着往日里滔滔不绝,现今却理屈词穷,哑口无言的两班文武,嘴角止不住上翘。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哪怕降下九天劫雷,照样得站直等劈 与此同时,数匹快马驰入镇虏营。 黑衣圆帽的番子翻身下马,直言请见杨瓒。 “天子口谕,此物交予杨御史。” 送走番子,杨瓒回到帐中,随手打开木盒,看清里面装的是什么,立即瞪大双眼。 玉米?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