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燕王敲山震恶虎,杨公辣手定徐宿 (第3/3页)
完此书,能挑出‘奇正’来写一篇读后感,算是读进去了!明天就拿来给我看看。” “是。” “却为何还没读完?”
邓承志面有难色,说道:“回父王,不是孩儿不用功,只是这太难读了。孩儿少年失学,若非父王教诲,怕到现在还识不得字,所以读起来很是吃力。” “我不是挑了几个集贤院的参议给你?不懂的地方就去问他们!……,岂有身在山东,却不读的道理?我现在虽也不用你来治国,我现在虽也不用你来治民,但国家之事,你却不可不知!你不想学孔孟之道也无所谓,但却是必须要读!” 管子“春秋第一相”之誉,相齐,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文武全才,治国之道主张法制,且尊重民意,并知农事、擅经济。里有一篇,是历代少见的经济专论,其中的许多观点放到眼下也不过时。——,三国时,诸葛亮就每自比管仲、乐毅。邓舍对管仲也是十分的推崇。 邓承志恭声称是,说道:“是,是。” 说完此节,他毕竟年少,还是好奇,忍不住又问道:“父王在席上佯醉,不知用意为何?在父王与诸臣盟誓的时候,孩儿见陆聚、陆离等人脸上似有点不好看。难道是父王听了风声,徐、宿诸将对改编降军有不满,故此特意如此,以安其心么?” 安徐、宿诸将之心,固然有之。但邓舍盟誓的更多意思却在敲山震虎。“封帖木事”如果是真,那么徐、宿诸将欲要作乱,只有一个倚仗,——便是徐、宿的降卒。在降军马上就要开始改编的此刻,邓舍盟此毒誓,没有异志的自然感激涕零,而若是有异志的却不得不再掂量掂量了。 此中深意,邓舍不想多讲,微微一笑,说道:“我装醉是为了什么,等你把读通,自然就能明白了。” 邓承志知道这是调笑之言,挠了挠头,憨憨一笑,不再多问了。他不问,对明月、迎清风,漫步府内,邓舍倒是来了谈兴,说道:“杨行健前日来信,信中讲了一件事。承志,你得多学一学。” “什么事?” “淮泗之地,民风悍勇,本就难治。又自我皇龙兴以来,徐州等处久遭兵乱,城头变幻大王旗,有很多芝麻李、鞑子的溃卒散乱城中乡野,往往相聚,不服衙门。如此一来,地方上便就越发不好管教。又更且,我海东的根基是在辽东、山东,徐、宿二州孤悬河外,因此,治理起来更加困难重重。……,承志,你且来说,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治理?该用什么办法来约束?怎么才能尽快将局面安定?” “孩儿以为,治民和治军有相同之处,这样的情况下,正该恩威并施、宽猛相济。” 邓舍点了点头,说道:“你有这点见识很不错了!但具体如何呢?怎么恩威并施,如何宽猛相济?” “这,……。”邓承志想了片刻,说道,“杀不服,宽良民。” “此为寻常伎俩!虽然有用,难以很快见效。……,你可知杨行健在徐州用了什么办法么?” “不知。” “他取牢中死囚为左右,日常带在身边,小有违令,便立斩之!” “以死囚为左右,违令即斩?”邓承志不太理解,问道,“这样做有效果么?” “老杨在信上说:‘观者相顾失色,皆拱手遵约束’。……,你说有效果没有?” “这样做,的确能令观者失色。但是,那观者里边若有亲近人,怕不会不知杀的其实只是死囚!孩儿以为,用这样的办法立威未免不是很合适。真要想杀人立威,谁人不可杀之?又何必用死囚呢?” “这就是你见识不到的地方了!……,徐、宿乃我新得之地,纵要立威,又岂能滥杀?滥杀过度,必适得其反。……,死囚则不同。取死囚为左右,是已施恩在先;有违令,则杀之,则是错在先,别人也无话可说。‘小有违令,便立斩之’,由此可见,老杨因此而杀的死囚肯定不少。就算日杀一人,日日如此,看得多了,胆子再大的人也难免恐骇。恩威并施。……,这才是见效最快的恩威并施啊!” 邓承志这才懂了,说道:“父王遣杨行健治徐,真是用对人了!” 这时他们已快走到后院。 邓舍笑了笑,说道:“徐、宿重地,不可不慎。如今将有杨万虎、文有杨行健,都做得不错,我总算可以放下心来了。……,说到用对人,承志,改编降军、编练新军,这两件事都非同小可、十分重要,你既身负抓总统办之责,可万万不可大意轻忽!” “请父王放心。……,父王,徐、宿既稳;不日内,降军也可改编完毕;至多月余,新军也能编练完成。察罕老贼屯军曹州,至今不走;若等到咱们新军、降军都编练好时,他仍不走?……,父王,何不趁此机会将他拿下!” 邓舍停下脚步,看了邓承志一眼,倒是因他的这句话勾起了一桩心事,不过并没有当即说出,而是又笑了笑,说道:“吾儿壮志可嘉!都说王保保是李家的千里驹,吾儿与之相比,亦毫不逊色!不过,如今言此,为时尚早。”抬头瞧了瞧夜色,听见四更更鼓响起,他说道,“……,夜色已深,我已到后院,不必你再陪伴,你自去歇息吧!” 邓承志躬身告退。 邓舍看着他远走,一个人又在月色下立了会儿,良久,嘿然一笑,自言自语地说道:“却没想到,承志倒是与老姚不谋而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