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拜见大人(中) (第3/3页)
。若是传到外人耳中,虽然你家大业大未必怕他,可多少会牵连到旁人,你说可是?”
袁术脸色有些不服之色,却也只是站起来拱了拱手道;“大人说是就是把,我不过看你们唉声叹气的模样心中有些不爽快,顺口说出罢了。” 曹cao却哈哈一笑道:“公路兄好豪情,好魄力,虽然行事剑走偏锋,但却是豪气十足,在座的诸位无不佩服的很。” 曹cao一顶高帽子下来,袁术的脸色才稍微好看了些,这才坐下。赵瀚在一旁听着觉得好笑,心想还‘无不佩服’,至少可以肯定他曹cao曹孟德第一个就不会心生佩服,倒是鄙夷成分居多,想来这种行径也只有袁术这种冲动的愣头青做得出吧。 曹cao既然这么夸赞袁术,那必然话中有话,必有后话。 果然又听曹cao悠悠接着说道:“只是阉宦之祸古今皆有,并非我这一朝独有,远的不说,就说前些年的曹节唐衡,如今又换上了张让等人。所以所谓阉宦之祸,但看在位天子是否贤明,只要有明主在朝,只需一名传命小吏,便可以将权阉们连根铲除。可若是天子无心,那即便是尽杀十常侍又有何用,很快又会有新的十常侍冒出取代。所以根基还是在于天子,在于法制,若无乱法的机会,宦官即便再多也只是伺候天子的下人,哪有机会掌握权柄。” 曹cao这话说的入理至极,连何进都不禁拍掌叫好道;“孟德说的极对,一言便说道了点子上,当真是天子失察、法制不明,这才是阉宦之祸的根源所在。” 曹cao嘿嘿一笑,拱手道;“正如大人所言,所以我们才要对症下药,匡扶天子,整肃朝纲,而不是病急乱投医,大人你说是吗?” 袁绍咋一旁见曹cao完全抢了他的风头,心中不由有些不悦之色。忽然插嘴道;“孟德说的是肃清法制之说,却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法子,这和暴秦当年所奉行的法家之说有何区别?我大汉以仁义治天下,以孝义明事理。如今朝堂昏暗,民间疾苦,我以为乱起首先在于人心丧乱,因此欲安社稷,先取人心,而人心之本,在于循天道。我等只需肃清朝纲,再晓以仁道教化,如此社稷可定,天下可定。” 曹cao却不以为然道;“本初虽然说的很好,可这些所谓的王道之说终究是花中楼台、井中水月,虽然好是极好,却难以实现。再说法制何为只有暴秦所用,我朝武帝、光武帝两朝,无不注重法制,严肃朝纲,所行的大道是儒家仁义之道不假,但辅之以法家肃政之道,如此天下才得以大宁。” 袁绍却连连摇头道;“孟德似乎有些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手段,却忘记了大义所在。” 曹cao反驳道;“乱世当用重典,欲振朝纲,必肃法制,本初兄何以如此不明。如今朝中昏暗,城外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去年青州大旱,竟生生饿死了三十万人,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朝廷救灾不力,拨付下的赈灾之粮久久未到。地方官吏更是腌臜不堪,层层盘剥下发放到灾民手中的十不足一。如此冥顽不顾的硕鼠之徒,本初兄却要和他们讲仁义道德,我看远不如一刀来的痛快。” 袁绍唇齿反击道;“说到底还是教化有失,才会让贪官污吏横行,你若一味只重律法,岂不以暴制暴,只能缓一时之急,于人心又有何益。即便你杀得了一个贪官,难道你还能把天下所有贪念的官吏全部杀光吗?” 两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既然在厅中争持了起来,在座数人也纷纷加入其中,争论了起来。别看曹cao平素里一副好脾气的模样,可说道这治国理念,竟然坚持不肯退让半步,看来到底是有抱负之人。 赵瀚却在一旁却是听着明白。这袁绍是仁义治下,所行的还是汉朝的那老一套,认为如今的体制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只需要除了祸国乱民的jianian宦即可。而曹cao则认为是法治不明才让jianian宦有了得以上台的机会,欲除弊政,必须先严肃律法,以儆效尤,这倒是颇合曹cao为人处事之道。 在后世之人赵瀚看来,这两人无非就是一个坚持人治,一个坚持法制,曹cao的看法委实要比袁绍来的实用许多。毕竟在赵瀚的印象中,五千多年来中国喊的王道口号不少,可真正得以实现的却无一朝,倒是每逢盛世,律法严明则必不可少。 如此看来曹cao的思想倒是与时俱进,在这个时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袁绍的那套陈词滥调,无非就是拾人牙慧,拿出先人所倡导的春秋大义,以此来蛊惑人心。就如同在众人饥饿不堪时,生生的画一张大饼出来,然后告诉所有人;房子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可袁绍之见虽然有些迂腐,却是附和这个时代大多数士子们的传统观念,所以厅中在座的,除了鲍信话语中支持曹cao外,其他几人都是一致赞同袁绍的观点。 没想到今日前来赴宴还能碰到曹cao和袁绍两人的经典口水大战,倒也不虚此行。赵瀚竖起了耳朵,专心的听着这个时代两个重量级的人物辩论,到也觉得十分有趣,摆明了一副隔岸观火的心态、。 可惜一直旁观不语的何进却没有就此放过赵瀚。他见赵瀚只是悠然自得的倾听着,脸上挂着的则是一副高深莫测的笑容,心中不由好奇心生起。便拍了拍手止住众人争吵,笑着问道赵瀚,“本初和孟德各执一词,不知浩然以为如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