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地方粮站 (第2/2页)
子老巢,库房里面没有多少余粮,顺庆府各州县虽然一度被大顺军、大西军占领,粮食消耗也颇大,但经过一年多恢复。 粗略一算,各地库房中居然有二十万担粮食,但顺庆府城则不到七万担而已。 经过励精图治,顺庆府基本恢复八九成,达州恢复六七成,巴州不到五成,即便如此,每年田赋也在二十万担以上。 想了想,杨麟有了主意: 正如前世每个乡上建有粮站一样,现在每个集市有乡公所,完全可以就地建立临时仓库代为征收粮食。 民众需在一个月内将粮食交给乡公所,再由乡公所租赁船只运抵州县库房,期间花费由衙门承担。 针对官府征收粮食徇私舞弊,有的更是中饱私囊,在洪武年间就因为官吏巧取豪夺民众多交粮食的现象,则开放民间粮商代收粮食。 民众除了将粮食交给官府之外,还可以选择交给指定粮商,全县指定7-8个粮商,农民将粮食交给官府指定粮商获得凭证后,也可以作为缴纳粮食的凭据。 而大粮商则按照与官府签订的协议缴纳相应银两, 一些人担心的官府不收粮食逼迫民众将粮食卖给商贩,大家自认为有足够措施预防: 就像前世业务人员依靠提成那样,乡公所里面乡长、差役除了领取正俸之外,其他的主要依靠提成。 平日征收商赋、关赋有一定提成。 征收田赋、丁赋也有提成。 如果民众如果缴纳将粮食缴给商贩,然后在向官府上缴票据的话,乡公所里面乡长、差役与里甲长不过五十提一而已,而如果缴纳实物,则是二十提一。
如此民间刻意选择**粮,可以交给所属乡公所或者临近乡公所,还可以交给粮商,减少中间盘剥。 众人一听眼前一亮,想不到乡公所居然有如此多的好处。 经过两年多实践发展,如今农村基层组织基本发展成熟,那就是在过去里甲制基础上,结合现成集市建立乡公所。 一般万人以下的乡公所,乡长与公差各1名。 之后每多五千人,或者地理位置,商业发达程度不同,增加1名公差。 对人数超过2万人的,一般改称镇公所,明朝虽然山地没有怎么开发,很多平地早已经完全开发,就像在南充县、广安县等经济发达大县,就出现这样的镇。 经过两年多运行,乡公所职责基本初具雏形,那就是主要负责:商赋征收(只是赶集商赋)、修路治河、防治盗贼、人口核查。 协助县衙两班八房行政工作: 协助快班缉捕盗贼 协助壮班维护地方秩序,管理人口。 协助户房清丈土地。 协助财房征收田赋、丁赋、商赋 协助工户地方建设,与对辖区工商户管理。 协助驿房整修道路、水路。 协助兵房组建里兵,照顾军属。 协助刑房对安置罪犯管理。 向吏房推荐优秀里甲长,优秀里兵。 除了征募粮草之外,作为现代人切身感受就是如何稳定物价,现在身处乱世社会纷纷扰扰,稍稍风吹草动就惹得物价波动。 在太平年代米价不过7,8钱一担,现在因为各地抛荒严重,再加上民军正紧锣密鼓围歼流寇,市场上米价已经1两3钱银子一担。 民以食为天,如果战事持续那么米价将会越长越高,那些城内手工业者可能陷入赤贫。 左思右想之后,杨麟决定干预米价: 现在流民四起,按照过去做法是衙门设立粥棚,流民则混入城中游荡每天等粥吃饭。 现在由县衙统一安置,从乡公所征集粮食中拨出一部分,按照每口每十日贷5升的做法,分期贷给粮食。 由于分期贷给粮食,流民为了获得粮食不可能如同过去那样领了粮食立马继续流窜。 除此之外,农业周期甚短,只要贷了粮食,要不到一个季度地理就产出粮食,如此不需要继续借贷来年更是。 每人只需要3斗粮食,就可以挽救一条人生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