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24章 不对称之战 (第1/2页)
白水关丢了?” 葭萌关大营内,诸葛亮手一颤,手中羽扇险些脱手。 “怎么可能?白水关兵马近万,尚有三千藤甲兵协助,如何一天光景便被攻破?” “回军师话,邓关尉控制白水关不久,曹军便出兵攻击。 邓虎无人临阵被曹军大将黄忠斩杀,随后治无戴大王意图偷袭,不想在渡过白龙江后,遭遇曹军火攻,三千藤甲全军覆没。曹军以箭阵威吓,白虎文临阵倒戈,斩杀邓关尉后,举关献降。而今曹军已占领白水关。” “哎呀!” 诸葛亮不禁大怒。 三番五次提醒邓铜,不可以轻举妄动,更不能主动出击。 他需要时间,在葭萌关布置防线。哪知道邓铜年少气盛,居然要偷袭曹朋。 殊不知,曹朋最好奇袭! 他这种人,又怎可能没有防备? 如此一来,葭萌关防线尚未稳固,就要面临曹军攻伐,诸葛亮也是颇为担心。 “再探!” 许久,诸葛亮沉声喝令。 不管内心里有多么紧张,可是他却不能流露半点忧虑之色。 否则这葭萌关两万大军,势必军心动摇。好在葭萌关的防务,已经布置妥当。只要坚守下来,曹军定难持久。毕竟十几万大军日耗粮饷甚巨,而汉中道路难行,一旦攻入益州,粮道必将出现不济。如今最让诸葛亮头疼的,莫过于米仓山仓廪。曹军囤积数十万斛粮草于米仓山,想必也是有所防备。 而这一布置,恰恰是出自曹朋之手。 看起来,曹朋早在两年前撤离关中的时候,便已经着手要对付益州。 诸葛亮心里不服气,但是又不得不赞叹曹朋的先知。 “请孟获前来!” “喏!” 诸葛亮如今,唯有死守葭萌关。 刘备在成都布置,还需时日。他现在能拖多久,便拖多久,走一步看一步吧。 孟获,是彝族人。 孟氏在建宁,属于大姓,乃当地豪强。 孟获为人豪爽,得当地汉夷所敬重。刘备在进入南中之后,便听人提起了孟获的名字。他首先招揽孟获,而后分化雍闿,一一将之收入帐下。 这孟获年过三十,武艺高强,号称南中第一勇士。 刘备正是因为得了孟获,才迅速在南中站稳脚跟。此次诸葛亮出镇葭萌关,孟获为副将,随同前来。 诸葛亮使孟获在葭萌关外的山林中扎营。 孟获的手下,多是南中蛮人,擅长山地战法。葭萌关外,山势延绵,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通行。到时候诸葛亮与孟获,可以首尾呼应,相互配合。 就算曹朋厉害,要想解决山中的孟获,也没那么容易。 诸葛亮在筹谋之后,下定了决心。 两万大军摆开阵势后,坐等曹朋来攻。 可没想到,一连等了三天,曹朋却没有任何动静。 他在白水关整顿兵马,又安排当地百姓,进行春耕事宜。同时抽调人手,修建道路,在沔阳和白水关之间,准备开通一条大道,似是为日后运粮方便。 曹朋这一没有动静,诸葛亮可就有些吃不准了! 于是,探马不断前往白水关探查,得来的消息,不是曹朋在休整,便是曹朋在修筑道路。 又过了五六日,诸葛亮坐不住了! 于是派人前往白水关下书,意图邀战曹朋。 可曹朋,却不予理睬。 事实上,对于益州这场战事,曹朋并没有特别上心,甚至有些意兴阑珊。 从白虎文口中了解了刘备的状况之后,曹朋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事。 勿论是从兵力,装备,还有民生…… 刘备接下了益州这烂摊子后,也是焦头烂额。 民心不稳,人心浮动。 物价飞涨,物资奇缺……李儒用近八年时间,把个西川搞得民不聊生,几近于崩溃。刘璋活着的时候,凭借黄权刘巴等人,堪堪稳住局势,但要想恢复,也并非一桩易事。事实上,从去年初,刘璋便开始与曹cao接触,试图引入建安重宝,废除五铢钱,以平抑西川的物价飞涨。 这里面牵扯到了一个通货的问题。 建安重宝,与这个时代而言,无异于后世的美元英镑,属于硬通货。 而五铢钱,在经过李儒劣币冲击之后,已难以在市面流通。 刘璋曾发行过百五铢,可是效果并不明显。 西川信用的破灭,即便是发行货币,也无法挽回局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入建安重宝,来稳定经济局势。可问题是,一旦建安重宝流入西川,则西川必然受曹cao控制,归附只在早晚。刘璋本人,犹豫不决,难以下定决心。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派人请刘备前来商议对策,却不想…… 而刘璋一死,刘备入主成都。 进一步令益州局势动荡起来,刚刚稳定的经济民生,彻底混乱起来。 如此情况下,曹朋攻打益州,并无太大障碍。 哪怕诸葛亮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挽回益州而今这危局。 攻破益州,不过早晚而已。 曹朋在了解了情况之后,也就失去了和诸葛亮争锋的兴趣。大家就不在同一层面上。西川而今混乱,与曹军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若非刘备没有其他选择,恐怕也不会和曹军硬抗。换句话说,刘备诸葛亮不管如何强硬,而今不过困兽犹斗。覆灭,只在早晚,曹朋并无担心。 他所要做的,就是把诸葛亮拖在葭萌关,以保证曹彰,能够建立首功。 “父亲,何不一鼓作气,拿下益州?” 孙绍忍不住,向曹朋发问。 在经过最初的不适之后,孙绍已习惯了曹朋的新身份。加之他本身对曹朋也没有任何排斥,于是便顺理成章的,成为曹朋之子。 曹朋登上白水关城头,微微一笑。 “而今白水关在我手,益州门户已经打开。 葭萌关虽然坚固,却也是旦夕可破。我来西川前,有一位长者对我说:水满则溢。 我而今思之,已大体明白。 此战,非是以我为主,也不是以攻伐西川为主要目的。这一战,是彰世子立威之战!大王的心思,我大致了解,而今恐怕是更属意于彰世子。 但彰世子军功尚不足以威慑天下,所以大王才要我配合。 只要彰世子能先我一步,攻入成都,就说明他能力高于我。与他而言,将来接掌王位,也就顺理成章。我今日所做,就是为了助子文立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