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外交官_第四十四章 东瀛之石(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 东瀛之石(4) (第1/3页)

    琉球国位于中国台湾省和日本国之间,西面与中国大陆隔东海而相望之,东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这样闭塞的地理环境,以及贫瘠的地况下,让琉球国非但比起亚洲其他国家而言,就算是比之开化较迟的欧陆而言,它的起步相当之晚的,虽然很早就已经有人在岛上居住,但是一直处在相对原始的村庄部落的状态,一直到了十二世纪,该群岛的居民已经从原始社会步入了早期的氏族社会时代,称按司时代,但在此之前,琉球的历史仍然有迹可循,据琉球国史书《中山世鉴》称,琉球王国最初统治者为天孙氏,是琉球神话中创造天地之阿摩美久神的後代。天孙王朝共有二十五位国王,历1780年,传至25代王思金松兼王,为重臣利勇杀害,王朝灭亡。

    而同样是在这个具有琉球国历史分水岭的关键性的一百年中,琉球开始出现了国家,并且一出现,就出现了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分别位于琉球大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进入了“三山时代。”

    这三国中,以中山最强,山北最弱。山南王国则是大里按司为中心,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成、具志头、东风平、岛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丰见,大致疆域相当于今日冲绳岛南端国场川—与那原一线以南的地域。

    中山王国以首里按司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北谷、读谷、越来、中城、胜连、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为南至国场川—与那原一线,北至仲泊地峡。山北王国以今归仁按司为中心,包括今归仁、羽地、名护、国头、金武、伊江、伊平屋等城,大致疆域是冲绳岛仲泊地峡之北的部分疆域,以及附近的伊江岛、伊平屋岛。

    在三王国时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国的势力主要集中在琉球大岛也就是冲绳岛的本部,还并没有发展到北方的奄美诸岛和南方的先岛诸岛。

    而在三王国出现之前,外岛按司与琉球本岛各按司之间的关系都是相较平等的。根据带有琉球国神话色彩的《中山世鉴》记载,中山王先祖英祖在位时也就是相当于中国南宋的景定、咸淳的时期,奄美、久米、庆良间等外岛“来朝入贡”,不过这种朝贡关系仅仅是按司之间的同盟关系,并且到了第四代王玉城王时期,伴随着琉球本岛进入三山时代,这种同盟关系便已是呈现出日趋衰落之势了。

    大元帝国至正十年,即公元1350年,浦添按司察度取代了英祖第六代世子,被推举为新的中山王。

    公元1406年,察度王世子武宁被佐敷按司巴志推翻,巴志自立为中山王。公元1416年巴志征服山北。公元1429年巴志又征服山南,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以首里城为王城。

    琉球历选的五年,即公元1430年,明宣宗赐琉球王姓为尚氏,史称“第一尚氏王朝”。根据琉球与明王朝的藩属关系,琉球每一代国王都需要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

    而第七代国王尚德也相继征服了喜界、庆良间、久米等岛的按司势力。

    大约在公元1400年—公元1550年期间,即中原明朝初期及中期之际,琉球王国进入黄金时代,商业高度发达,与中原、朝鲜、东南亚各国以及东瀛等过进行贸易。

    在15世纪—16世纪,大量倭寇海盗sao扰琉球群岛。琉球国蒙受巨大损失,海上贸易也曾一度受到阻碍。

    琉球历成化五年,即公元1569年,琉球内部发生了内乱,第一尚氏王朝的尚德王被杀,第一尚氏王朝灭亡。

    公元1470年宫中的御锁侧官即琉球宫廷中管理财政的官员——金圆被群臣推举为君,并于公元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报告“父丧”。

    公元1472年明朝派遣使臣正式册封尚圆,也就是已经改姓国姓尚氏的金圆为王,史称“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尚真王统治时期(公元1478年-公元1525年)琉球正处在他的黄金时期,尚真王先后征服了八重山、与那国等岛。

    至琉球历嘉靖元年即公元1522年,尚真王平定了与那国岛的“鬼虎之乱”后,琉球王国终于完成了对于整个琉球列岛的势力扩张,最终确定了北起喜界岛、奄美大岛,南至宫古、八重山群岛的琉球国疆界,这也就是在琉球史书中所称的“三省并三十六岛”。

    尚真王还确立了琉球的官员品秩、朝仪制度、神官制度、此后琉球的政治架构分为国王及王族、国相、寨社三个层次。国王之下为王族,分有王妃、世子、郡主、附宾(驸马的低一级称谓)、摄政(国王去世、而世子还没有得到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正式任命时代行国政)五种官称。

    国相是一国的行政首脑,国相由国王任命。在琉球的历史当中,有很多从中国迁过去的人担任过这个职位。国相统辖的官员除了各个岛屿的“寨社”的长官和酋长外,还管辖国家机构中的官职,包括出使中国的“朝贡使”、“大夫官”、“长史官”和充当翻译的“译官”、负责海事的“通事”、“总管”,对内的“紫巾官”、“法司”、“司贡”之类的官员。需要注意的是,“长史”和“长史官”并不一样,长史和国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而长史官是具体负责某某工作的官员。

    寨社即按司,在琉球属于地方行政的单位,也是各个岛屿中所固有的一个官职。这些寨社的领导者,或是酋长通常都是世袭的,同时也是琉球的大的贵族和地方势力,但大多数都是曾经参与过琉球国内的政变的功臣。其他官职有管理贸易、收税的官员等。

    琉球王国的官职共分为正、从九品。王弟、王叔、国相都被称为“某地王子”。

    王子之下为各地按司,他们将手中兵权上交国王,聚居于首里,遥控他们的领地。

    按司再下为王舅、法司、紫巾官,称“某地亲方”。三品以下黄帽官称“某地亲云上”,无领地者称“某里之子亲云上”、“某筑登亲云上”。

    而从六品至从七品为“某掟亲云上”。八品红帽官则称谓“某里之子”或“某地里主”。

    九品称“筑登之”,不入流者称某子。

    同时,尚真王还赋税制度、行政划分,扩建了首里城,废除了殉葬习俗,召各按司赴首里居住,禁止私人拥有兵器,确立了琉球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此后琉球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

    而此时的琉球国,仍然是处在第二尚氏王朝时期,而琉球国王正是琉球国的末代国王,于道光二十七年继承大统的尚泰。

    琉球国与华夏的渊源甚深,早在隋王朝时期,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今******西南170公里)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唐朝编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