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莫探春_关于原着中探春的一些资料(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于原着中探春的一些资料(五) (第1/1页)

    探春远嫁的另一种说法

    (节选自丁维忠着:《红楼梦:历史与美学的沉思》第五章:粤海"姬子":探春远嫁)

    六"海啸"之伏

    ……必须注意的是在:在前80回后部,关于"探春的寿日"--"海啸"之伏--探春的《柳絮词》("也难绾系也难羁")及其"凤凰"、"喜字"风筝--南安太妃相人--粤海将军邬家送礼等等,作者是几乎把它们联成一气来写的,都集中在第70、71回,到第77回便有"官媒婆来求说探春"了。如此明显的暗示性安排,不能不说作者在有意透露着其间的某种内在关系。

    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或者说,探春是怎么会远嫁到"粤海将军"邬家的呢根据上述种种伏笔和预示,我们可以作以下推想:

    (1)自从官媒来求说探春后,大概由于某种原因,探春的亲事暂被延搁了一段时间。譬如湘云在第32回已经订亲,但直到后部佚稿才正写她的婚事,间隔了好几十回书!当然探春婚事不会延搁这么久。

    (2)但到了后30回佚稿的开卷不久,作者便揭开"海啸"之谜,即东南沿海"海寇"猖獗,粤海一带海疆不宁。

    (3)于是"圣上"便下谕征剿,而这当然首先是"南安郡王"(其命名可知!)和"粤海将军"分内之事。前者可能身任"钦差靖绥经略大臣"或"征南大将军"之类,后者"粤海将军"邬某父子也可能有奉旨进京听命的机会。

    (4)由于这件大事的推动,邬家与贾府的关系可能进一步密切,相互更为了解和倾慕。而以这件大事为背景,南安郡王出于形势和笼络属下得力将领的需要,很可能由南安太妃牵头,南安王府撮合,再次通过"媒妁通言"的官样文章,终于将探春与"粤海将军"少君的婚事,很快地确定了下来。

    (5)因此探春的婚嫁,从表面看是十分荣耀的,其荣耀程度恐怕仅次于大姐元春。但实际上,她不过是南安王府为了激励其属下重臣,拿她作为一份"礼物"或"奖励品",从中作笺,把她嫁予"粤海将军"为儿媳而已。但这对于素存"出去立业"之志,又由于贾府进一步内乱而身心更为"烦难"的探春,却是正好求之不得。

    (6)正因为探春的婚嫁有这样一种"奖励品"的性质,再加上征剿之命急迫和粤海路途遥远,嫁娶甚不容易这多种原因,因此探春的出嫁和"王师"的出征,很可能是同期、同队而行的。从探春的册图所绘乘"大船"、渡"大海"看:其一分明是因为粤海一带山阻路隔,在当时走海路比走陆路更为方便也更通常;其二恐怕也因为是随王驾出征,人员众多,征的又是"海寇"之故;其三,更因为兼有邬家迎亲的性质,远非小商小贩日常贩运货物可比,因此必得乘大船,从海路迸发。--可以想像:其场面是颇为壮观的。设若单是探春的婚船,正当海寇如此猖獗之时,何敢由海路迎送嫁娶而从"一帆风雨三千(里)"这"风雨"看:即使是"王师"船队,一路上还是遭受"海啸"般的海寇侵拢的。

    (7)"清明涕送江边望":这个"江",除了指长江,别无更合理的理解。这就是说,探春远适这一悲欢离合场面,地点是在长江边上,即贾政等贾府的送驾和送亲行列,是一直送到长江边上,才洒泪挥别的。也就是说,探春一行是从"京中"先走陆路南下,至长江边下船,然后再出海抵粤的。

    (8)那么探春婚嫁的时间呢"清明涕送","清明妆点最堪宜":这里交代得明白,探春婚嫁的时令是在某年的"清明"。这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因为那次"海啸"--海寇作乱时在"春令",因此王师出征也就赶在这个季节;二是按古时礼制:"嫁娶必以春",因此探春于春令远适,也正好名正言顺。

    还有一点须得指出:探春的嫁期,很可能就在她的生日!因为"清明"节有时在旧历二月中、下旬,有时恰在三月初三、四。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作者有意在"探春寿日"的同回写"海啸"和探春放"凤凰"风筝,并让探春历数大姐元春等人的生日等等,就更令人玩味了!而工于精雕细琢,每每"巧隐谶语"的《红楼梦》作者,是完全有可能这样安排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说,作者在人物的生日上巧安了机杼,如果说元妃的生日(正月初一)意味着"福大",那么探春的生日(三月初三)恰恰意味着她的"远适"和"运偏消"!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既然探春远嫁于"粤海"--广东,那么广东"距京师七千五百七十里",为什么探春的曲词说是"一帆风雨三千(里)"呢须知:(1)这"一帆"的路程是从南京算起;(2)其距离是以海路计算的。

    为什么从南京算起因为:(1)上文已述,探春是从长江边下船,出海抵粤的,她乘"大船"海行的出发地是在南京。(2)探春"远适"之后,贾府便抄没事败,贾政、王夫人等也随即都"回南京去"了(见另文探佚)。这就是说,探春"远适"后她的娘家是在南京,已不在"都中",因此作者把她"从今分两地"后与娘家的距离,顺理成章地从南京算起。

    为什么以海路计算因为上文已述:(1)粤北有山地阻隔,陆路交通十分不便;(2)探春是随出征水师同行,因此不坐车马而乘"大船"。

    而令人吃惊的是:从南京到"粤海"(广东)的路程,以海路计算,恰恰是三千多华里!因此"一帆风雨三千"这旬判词,再次有力地佐证了探春"远适"之地确实是在"粤海"!作者在运用历来诗文所通用的"三"、"五"、"九"这些概数上,是十分精确,非常讲究的!

    如果像程高本续书后40回所写的那样:探春嫁于浙江的"镇海统制少君",那么其距离仅六、七百华里,连"千里东风一梦遥"都够不上,哪能称得"一帆风雨三千(里)!"因此从作者于探春判词所透露的路程看,探春惟有远嫁"粤海"最为合榫!这句判词,乃是探春远适粤海的又一力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