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七章 掺和 (第1/2页)
其实,在大兄郑经前头,郑绥还有一位阿姊,是阿耶的第一个孩子。 比大兄大两岁,出生后,未满月便夭折,甚至没来得及序齿。 大兄出生时,伯母诸葛氏已连生三女,最小的三娘郑绫虚龄四岁,伯母却再没有喜讯传出,大兄甫一出生,又恰逢庚午之战的胜利,长房后嗣有人,让曾祖父高兴不已,不顾七十高龄,大饮三十碗酒,之后做主,把大兄抱给了大伯,养在大伯膝下。 可以说,大兄自一出生,便成了大伯的孩子。 而和大兄郑经相差三岁的二兄郑纶,虽是阿耶和阿娘的第三个孩子,却是养在膝下的第一个孩子。 所以,自回郑家后,瞧着阿耶那么地喜欢二兄郑纶,她都觉得理所当然。 如若说,她肖似阿娘,那么二兄,则像极了阿耶。 又因二兄一直跟在阿耶身边,连举止神态,都极为相似。 以至于,大兄把二兄当作仇人一般时,她还小心眼地认为,那是大兄嫉妒,毕竟,别说那份喜欢与疼爱,就单容貌,大兄是既不像阿耶,也不似阿娘,若仔细计较,听阿舅提过,大兄倒有几分曾祖父的影子。 五兄也说过,大兄对二兄,有点太不近人情。 她不知道,五兄有没有多想,但她,是从来没有多去想过其他,只当大兄作为长兄,严肃惯了,况且,两人年龄又相差不大,大兄更要维护他长兄的威严。 直到今夜,直到听见十四从叔郑汶和十九从叔郑沐的那一番对话。 她反问了一句,“二兄是郑家人,怎么成了寄人篱下?” 当时十四从叔满脸惊愕,“你不知道?” 而十九从叔似想起了什么,忽然反应过来,“这事。当年约莫除了已经知事的阿大和阿寄自己,大房其余几个小的应该都不知道。” “这事瞒着别人就罢了,不该瞒着五郎和十娘。” 听了十四从叔这话,郑绥原本心头就疑窦丛生。少不得追问。 她才从十四叔口中,知晓了当年之事。 简而言之,便是李代桃僵。 曾祖父与清河崔颀、范阳卢林,三人师出同门,年少时。拜师于当时的经学大家郭季方的门下,后来,曾祖父不曾出仕,崔颀和卢林仕宦于平城,但三人的关系,并未断绝,三家结成亲家,上一代,祖父娶卢林侄女,即她的祖母卢氏。三叔公娶崔颀女,即那位自缢身亡的三叔祖母,到后代,除姑母又嫁崔颀之孙崔四郎外,三家联姻的就更多,六郎郑红的妻子卢氏,为卢昌道的曾孙女, 卢昌道,即为卢林的孙子。 后来,崔颀在平城朝堂上大力推行的汉化改制。从根本上触动了当时鲜卑贵族的利益,直接导致,二十年前,清河崔氏。满门族灭,事发时,姑母的儿子,正在荥阳,姑母的儿子,与二兄同岁。容貌更有七分相似,兵吏****抓人,紧急之下,祖父把二兄郑纶交了出去,得以蒙混过关,再后面,已嫁入清河崔氏的姑母,由曾祖父和祖父做主,与崔氏义绝,接回了荥阳。 只三月,便改嫁陇西李十三郎。 许许多多的疑惑,迎难而解。 所以,外祖母一听她提起二兄时,才会脸色黑沉,目光冷凛如冬日寒风。 所以,大兄才视二兄如同仇雠。 所以,为了二兄的婚事,十余年不曾归宁的姑母,才会回一趟荥阳, 所以,二兄才会娶孤女为妻。 …… 许多的细节,甚至连家族祭祀,二兄永远跪在最外面,之前不注意,这会子都让她给记了起来。 自大兄当家后,阿娘的忌日,二兄都不在家。 还有阿娘迁葬时,一同迁出的那副小棺椁。 耳边又不时响起那年,在守静园里,大兄和阿耶吵架,指着二兄郑纶所说的话来,“若非汝,阿娘焉能早亡,使五郎与我年少失恃,十娘甫一出生便无母,而二……” 而大兄让阿耶打断的话,那未完的话,该是提及,她真正的二兄,因此而殒命。 她又怎么忘记,这世间,除了父子母女相像。 还有,侄女似姑,外甥似舅。 所以,现在的二兄像阿耶,并不足为奇。 窗牖外,上弦月已渐渐从西边的天际隐去,启明星在东方升起,折腾了一天一夜,郑绥却没有一点困意,两眼炯明,睁得大大的,身下的褥子,是十九婶子特意铺上的,阿朵早已睡得人事不知,身旁的呼吸声,绵长而有节奏。 山间岁月,不知此夕是何年。 这才是十九从叔想要的生活。 郑绥记起,五兄郑纬提过,这位十九从叔,对于‘无才便是德’的解释:匹夫闯祸,最多罪及自身,没有能力去惹大祸,祸及亲戚族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