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八章 昏礼 (第1/2页)
天色渐欲昏,灯与星辉映。 冠盖相云集,车如流水涌。 自夜幕降临后,庐陵郡公府前,车马轩轩,人流不绝,牢烛荧荧,亮如白昼,虽无喧嚣之声,却是热闹非凡,宾客来往,络绎似浮云。 巍峨壮观的郡公府,六门尽开,四名谒者站在门口处通报迎客,府里有国相沈志和征西将军桓裨,领着公府内的一干官吏招待客人,俄倾,天际边火光初现,继尔大亮,渐渐的,能瞧见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往这边而来,如一条长龙般,绵延数里望不到尽头。 瞧着这声势,门口又是一阵驻足。 走在最前面,最先到达的是新婿及两辆傧相的牛车,另有仆役数十,各个手持灯烛,跟在车辆前后。 除了一身玄衣纁裳的桓裕外,还有四位穿着玄端礼服的傧相,从黑色帏车里下来,其中的两人更是俊朗不凡。 “咦,庾二郎也在!”人群中,忽然有人诧异地出了声。 “竟然请了庾景初做傧相。”旁边一位着宝蓝色深衣,头戴远游冠的青年郎君,略微有些苍白的脸上,此刻,流露出几分不敢置信的神情,“桓裕这会子选择站队,是不是太早了点?圣人可正值壮年呀。” 话说到后面,声音越来越小,及到最后,几至呢喃无声。 庾二郎君,名新,字景初,吏部尚书庾琼之族侄,现官任员外散骑常侍、吴兴太守。 “看来,桓叔齐与殷家,已彻底翻脸了。”先前出声的那人,年纪不大,约未及弱冠,说这话时,眼里满是戏谑。 旁边的青年郎君,并未附和,只是望了眼桓裕几人所在的方向,猜到一种可能,脸色微变,却很快又恢复如常,“我们也进去吧。” 前段日子,各封地诸王,已全部奉诏入京了。 ——*——*—— “怎么不见阿碧和阿茜?”殷氏突然出声问道。 铺上了红锦地衣的青石板,十分的平坦,郑绥脚下却差点一个趔趄,旁边的郗氏,眼忙手快地扶住郑绥,放低声音轻道:“我想着这场合,她们也不必要参加,就吩咐人先带着她们下去安置了。” “我怎么不知道,什么时候的事?” 郗氏瞧着殷氏的目光,恼其多事,又嫌其蠢钝,最后全化作了无奈,“先前下车,你和叔母说话时,我让人去安排的。” 话音一落,觉察到郑绥的胳膊由紧绷到松缓,遂轻轻拍了拍郑绥的手背,“你且安心,今晚是你的好日子,切莫辜负了良辰。” “多谢阿嫂。”郑绥定下了心,手握团扇半遮面,明眸冲着郗氏一笑,透着感激。 “快去吧,桓三郎在前面等着你。” 郑绥抬头望去,果见桓裕站在中门外,风姿挺拔,如蒹葭玉树,又见郗氏眼中满满的打趣,脸禁不住红了起来,忙地走了过去,刘媪带着婢女,6续跟上。 走到门口时,桓裕躬身一揖。 郑绥回之以礼,耳边响起赞者的唱喏声,“入仪门。” 桓裕在前,郑绥在后,两人一同跨过门槛,只见中庭开阔,华宇饰彩,灯火辉煌,宾客如云,衣香鬓影,丝竹之声不绝,礼乐之音绕梁,更有西南角的吉地,矗立一座青色布幔作帏的帐篷,厅堂上,两方席案对开,又相依相偎,旁边站着四位穿玄色礼服的赞者,此刻,有两位赞者正要撤掉案席上的盖巾,以长勺取酒水倒入杯盏之中。 再望向正堂的西面,并无筵席,郑绥心中不由生疑,又忽然开朗起来,望向眼前的桓裕,秋水泛彩,脸露霞光,满心的欢喜,止都止不住。 西南角的筵席,一向是为陪嫁侄娣所布设的,她私下里已把阿碧和阿茜送回了临汝,那么……他是知晓的。 他是……她将要相伴一生的良人,一生的依靠。 最好的愿望,不过是,二人同心。 而身侧之人,姿容甚美,气势夺人,更兼情谊如旧,未改往昔,顿时间心头荡漾,情思飞逸,无限缱绻缠绕。 忽然,酒水泼向台阶,郑绥回过神来时,只觉得手心传来一股温热,抬头望去,正是桓裕拉住了她,四目相对,嘴角含笑,欢喜溢于言表,四周静寂下来,除了抽气声,偶有杯盘落地声传来,两人却浑然未觉。 好在,场中终于有人先清醒过来,不片刻,耳边响起赞者的唱喏声。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这一句,犹如佛语纶音,郑绥方觉得不合礼仪,忙不迭地想抽开手,却是纹丝都不能动弹,反倒让桓裕给拉着上了台阶,直到行盥洗之礼时,才放开。 盥洗之后,俩人互揖一礼,在赞者的唱喝声中,入席相对而坐,共牢、合卺、解缨,都在赞者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未出一丝差错。 共牢,同牢分食,共与一生。 合卺,同甘共苦,相濡以沫。 解缨,结夫妻,恩爱不疑。 青庐帐内,撤了酒尊筵席,却下桃之夭夭的团扇,盛有红缨带束的香囊悬挂在青帐西南角,刘媪和韩妪俩人带着婢仆们捧着寝衣进前来,韩妪先行了一礼,说道:“请郎君、娘子换衣。” “再等等,你们先下去。” 韩妪愣了一下,有些不解地望向桓裕,只是桓裕的目光已经转到榻侧的新妇身上,于是她和旁边的刘媪俩对视了一眼,没有出声,齐齐退了出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