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浮华年代_第六十五章 投资计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五章 投资计划 (第2/2页)

学生们进行高考移民,最喜欢光顾的省份有: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宁夏、北京、上海、海南、重庆、珠海等地。选择这些省份的理由不一而足:

    新疆、西藏等地入选,是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有地方扶植政策,对高考的准备程度和对上大学的渴望程度都不如河南,说白了,就是说人家的学生不如咱们的学生拼命。经常在河南省连专科都很艰难的学生到了那里,一跃成为全校第一名。但是,能够高考移民到这些省份的学生往往是因为父母或者其他亲属曾在此地工作过,打了擦边球才把户口迁过去的,因此不敢过分张扬,曾经有过某省的全省第一名因为高考移民被人告发的前例;

    选择海南、珠海等地,往往是因为当地的蓝印户口政策宣传力度。很多稍有积蓄的中产家庭花了几十万在当地投资一房产,甚至有的时候只是利用政策漏洞花了几万元加了个名字,根本没有房产的所有权,就可以轻易获得在当地参加高考的资格。不过这种考试资格据说是有限制的。为了保护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又要权衡保障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据说政府在权衡之下,规定高考移民的学生只有资格报考二本及以下的大学。但是,有勇气冒险参加高考移民的学生,一般是在原籍没希望考本科的,因此,饶是限制重重,他们依然兴致勃勃;

    选择北京、上海等地,往往是因为当地的大学多而且重点大学多。根据大学招生的属地原则,大学在其驻地招收的学生都要满足某一比例,如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等。北京四中曾经是北京市的著名高中,以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人数多而名噪一时。重生前的时候,胡菲菲的表哥程继业曾经给胡菲菲寄过一北京四中的复习资料,胡菲菲做下来觉得太过简单,感觉和会考的难度差不多。然而当她看到复习资料后面的简介时候,就流着眼泪将这资料扔进了废纸堆——北京四中一个高中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比河南省一个省每年能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还要多得多。这样的复习资料,还有什么意义?以2001年为例,2001年河南实行3+X+大综合的考试模式,文理不分科,这一年,清华和北大加起来,在河南省总共招收一百名左右的学生。对于稍稍关注高考的人来说,北京的学生容易上清华北大,上海的学生容易上复旦交大,浙江的学生容易上浙大,江苏的学生容易上南京大学,安徽的学生容易上中科大,湖北的学生容易上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选择北京、上海这些地方进行高考移民的同学,未必就是奔着清华北大、复旦这些一类名校去的。但是北京和上海的学校有太多可以选择的余地了。仍然以北京为例,除了清华、北大、人大这些第一层次的学校以外,还有北京理工、北京科技、北京航空航天、北邮、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稍逊一点的学校,这些大学同样也是重点大学。至于二本、三本、专科什么的,选择余地就更多了。这些学校都是河南省考生们垂涎已久、可望不可及的对象。

    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对高考移民管制较严,人们就仔细研究政策中的漏洞。譬如蓝印户口,譬如知青、譬如挂靠等等。在2005年的时候,淯阳市某快要倒闭的民办高中曾经和上海市郊区某中专联合办班,利用中专生也有高考资格的规则,成功进行高考移民,一时学生趋之若骛。胡菲菲邻居家的小孩子本来成绩差的连掏赞助费都没地方上高中的,无奈之下花了几万元钱进了这么个中专联合班,三年后居然也考上了个专科,阖家欢喜。

    高考移民这种事物,在河南省一直存在着。在社会舆论方面,它一向属于灰色地带。支持的人有之,反对的人也有之。

    一方面,高考移民的确损害了移民地考生的利益——大学的招生名额就算再多也毕竟有个限度,你家小孩因为高考移民考上了,就一定有小孩考不上,等于是抢占了人家的名额;

    另一方面,高考移民的起源还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均匀配置,如果一个小孩子,在某省参加高考能上大学,在另一个省参加高考不能上大学,你还好意思说这个高考是绝对公平的吗?

    既然只是相对公平,就难免有空子可钻,而且这个空子,还是在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下进行的。如果政策设置的规则许高考移民的存在,普通老百姓还能如何指责?更有钱的人可以直接送小孩子到外国那些世界排名前列的名校去读书,你能说这是违法的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