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演义_第二回 狼来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回 狼来了 (第2/2页)

译:董卓有才能,又能打,体力也很少人能比的上,带两只箭带,能左右开弓。董卓还收了许多社会闲散人员,这些人基本都是落魄之人,所以他们对董卓很是感激,后来都一直忠心耿耿的跟随着他。

    放眼当今,这不活脱脱就是一个社会老大吗?当然,社会老大也好惹事。

    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的过着,如果不发生什么意外,估计董卓会以“土霸王”的身份终老在此。

    意外来了。

    也不知道朝廷的哪根筋儿又不对了,他们认为羌族人太多,聚集在一起怕惹事,所以就想把这些人迁离出家园。

    不要说羌族人,换谁谁干?

    造反吧!于是羌族人开始用暴力反抗朝廷。

    那时东汉的皇帝还是汉桓帝。

    作为叔叔,就是他给自己的侄子汉灵帝找的爹妈……

    朝廷早已不成样子了,哪里有精力和能力管大西北的事儿?但是不管也不行啊。得!董哥,看你的了。

    公元167年,董卓以军司马的身份跟从中郎将张奂打败造反羌人立了功,很快就被提拔成郎中、刺史等职位,并赐给董卓九千匹细绢作为奖赏。董卓接到赏赐,眼睛眨都不眨就全部分给了士兵。从这点上看,董卓很会搞上下属关系。

    对于董卓,前途是光明的,理想是伟大的,现实是无奈的……

    本来已经平步青云的他,偏偏在这个时候赶上了黄巾起义。前面我们说过了,由于布防上的疏忽,董卓被张角打败并免了职。

    还是接着做我的“土霸王”去吧,董卓耷拉着脑袋踏上了返乡的路。

    做了几年大官,尝遍了人间美味,在当地拥有着绝对的生杀大权,这种诱惑一旦被拿起,就很难放下。

    回乡途中,董卓暗暗发誓:“我不会就此罢手的!”

    要说董卓这个人确实有点本事,但他的成功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运气,而且运气好的没边。

    刚回家没几天,朝廷就传来圣旨封他为破虏将军。

    怎么回事?董卓一头雾水。

    原来是羌族人又造反了!而且这回一闹就是十万人一块闹!

    黄巾军那边还没消停呢,西北边的又出事了。

    东汉王朝命悬一线!

    “上回就是你灭的他们,这回还是你接着上吧。”

    董卓又当官了。这个官可不是美差,他要面对的是强悍的十万羌族人,这些外族人着实让朝廷军队吃了不少苦头,

    据《三国志》记载,当时董卓在一个叫望垣(yuan,二声)硖的地方的北面被好几万羌人包围,而且断了粮。“军以粮为先”,没有粮食就等于军队失去了战斗力。这可如何是好?

    关键时刻还是我来吧!董卓假装要捕鱼,在往回走的路上修筑堤坝,把要渡过的河流拦成池塘,使河水几十里内停流涨满,董卓的大军则悄悄的从坝下过去,然后再把堤坝掘开。等到羌族人听说董卓跑了慌忙追来,但为时已晚。

    当时朝廷派了六支队伍去了甘肃,只有董卓一支全部返回。

    通过这件事足以证明董卓确实是一个有“才武”的将帅。

    光躲可不行啊,咱们得把叛军消灭才能交差。

    公元185年八月,叛军进兵美阳。当时董卓也在那里。

    董卓一到美阳便下令让军队安营扎寨。先别呈英雄了都,咱们还是看情况再说吧。

    这情况一看就看到十一月份……

    某天深夜,估计董卓正在打呼噜或者起床小解呢。忽然天空一片光明,驴马什么的都发出了受惊吓的叫声。一颗长达十余丈的流星从天滑过,很是壮观。

    没看到真是遗憾啊!

    咱们现代人对于流星这玩意就是看看热闹而已,可是放在两千多年前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啊!

    当时的羌族首领见状大惊道:“扫把星!这也太不吉利了,难道是天要亡我?我看还是快跑吧。”

    羌族首领还没下令跑,士兵们便很有先见之明的各奔东西了。

    董卓这回可乐了,估计连提裤子也是一边小跑一边提的,因为他得赶紧下命令追啊!要不然都跑光了。

    董卓身先士卒带着军队猛追。

    那些个羌族人见董卓这么厉害,再也不敢闹了。

    说来说去“都是星星惹得祸”啊!

    大家想知道这个羌族首领是谁吗?也不卖关子了,明说吧。

    此人便是韩遂是也,后面我还要说他。

    又立功了,那就接着封官吧。董卓被册封为黎乡侯。

    汉灵帝病重之时曾召见过董卓,让他担任并州牧,并归皇甫嵩管。

    董卓心里嘲笑汉灵帝道:“您是在开玩笑吧?我手里头可是有十万军队啊,干嘛要听他的?”

    确实,此时董卓的军队既有凉州人,又夹杂着胡人和汉人,战斗力真的很强。

    Ok,履历到此为止,回来接着之前的事儿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