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意料之外 (第2/2页)
。几经周折他投入中郎将常何府为门客。 贞观四年(629),关中大旱,地裂几寸,古人迷信,以为是上天示警,太宗命文武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以自醒。群臣奏章呈上后,太宗见大多是陈词滥调和歌功颂德或夸夸其谈而实言之无物。但其中一份让太宗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其文所书之事不但条分缕析,切合实际还文采出众,字字珠玉。唐太宗甚为满意。再一看是中郎将常何所奏。唐太宗对常何太熟悉了,知道他一赳赳武夫不能写出如此不凡见地和文辞的文章。便叫来常何询问,才知是一个叫马周的小青年所写。太宗发现了人才很是兴奋,求才心切,连派四拨人去传召马周。先把马周安排在门下省任职,此后马周平步青云,官升得很快,贞观四年任监察御史;贞观六年任侍御史,加朝散大夫;贞观十二年,任中书舍人;贞观十五年,迁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又兼检校晋王府长史;贞观十七年,晋王李治被立为皇太子,马周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贞观十八年,任中书令兼太子右庶子;贞观十九年,以中书令兼摄吏部尚书;贞观二十一年,加银青光禄大夫。他入朝后即没有受过处分,擢升之迅速,宦途之平坦,令人称羡不已,十多年时间便从一介布衣官至中书令,掌管军国政令,深受太宗重用。更让人惊叹的是他没任何背景。人们常说命运只会垂青有准备之人,若无真才实学,马周怎能在贞观四年这次唐太宗求奏中脱颖而出而一鸣惊人?一个人的成功毋庸置疑机遇是很重要的,但前提是有真才实学为支撑(当然这要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需要合理,公正,科学的用人观念和体制,若是在一个讲特权和门第世袭的社会既使是才华横溢之人也会难展身手)。
马周能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重用,是和常何不贪别人之功和坦诚荐举,唐太宗求才若渴和不拘一格的用人原则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马周确有才干,其疏奏中非常有名之一是贞观十一年。文中对唐之前魏,隋等朝的兴衰进行精僻分析,并以此为前车之鉴针对初唐弊政提出自己的见解:“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蓄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今天唯GDP论者而不以民生为根本应深思)“又,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刺史、县令,苟选用得人,则陛下可以端拱无为。今朝廷唯重内官而轻州县之选,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称职始补外任,边远之处,用人更轻。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对地方官吏的任用提出标准和原则。刺史H县令直接关系中央政令的施行和民隐上达,关系百姓切身利益) 马周反对分封制和世袭制。李世民在贞观十三年**********,下诏实行宗室勋贵世袭州刺史的制度,令皇子21人任州刺史,子孙世袭。又令功臣长孙无忌等14人为世袭州刺史,这同汉代的分封诸王已无本质差别。马周上书表示反对,他说:“即使是尧、舜这样的父亲,尚生出来硃、均这样不肖的儿子。现在实行世袭制,倘若一旦有骄纵愚蠢的‘不肖子’袭封嗣职,则不但祸害百姓而且殃及国家,受封贵族本身也要因此祸及子孙。”他拿汉晋诸藩作乱的前车之鉴作例子:自汉晋以来,乱天下者何尝不是诸王,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因为私爱的缘故却一直不能吸取教训。最后他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谓宜赋以茅土,畴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封赏可以多一点,但官是要做事的,必须量才任用,这样才不会给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最后在马周和魏徵等谏议下唐太宗收回成命。 马周总结历史提出治国原则:“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而大要节俭于身,恩加于人,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 从这些奏折中可见马周对社会弊端和国政失措之处洞若观火,且能提出切实可行的矫正之道。 唐太宗对马周十分器重,评价他:“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为了表彰马周勤劳国事,李世民还用飞白书题写了十六个大字“鸾凤冲霄,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赐予马周。 马周还有一句名言“临天下者,以人为本。”和今天的执政为民有异曲同工之妙。 贞观二十二年,因积劳成疾,马周病逝,年仅48岁。临死之前,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给皇帝上的奏折统统烧掉,并说: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和晏子经常数落国君的错误而出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今天看来很是可惜,这些奏章应该都有很高的政治,历史,文学价值)。马周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很高规格的国葬。 这就是“马周上书”故事的由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