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身孕 (第2/2页)
走后。楚阳屏退左右,还是说道:“有了子这样大的事,自己怎么就不当心些?还跪了大半夜。万一……那朕岂不是追悔莫及?” 姜静云想起昨夜之事,心中一阵酸楚,扭过头去不说话,眼中却流下泪来。楚阳听见轻轻的抽气声。再也忍不住一把掀开帷幔,将姜静云抱在怀里喃喃说道:“好了。不哭了,伤子的,都是朕不好,不该怀疑你。更不该跟你赌气,都是朕的错,你好好养胎。待得诞下皇子,朕就昭告天下。封你为大晋皇后可好?” 听着楚阳柔声细语,像哄小孩子一样的话语,姜静云抽泣声小了些,看着楚阳满脸宠溺的模样,她却突然想起自己方才做的梦来,那样真实惨烈,面前的这张让无数闺秀芳心暗许的俊脸是那样的狼狈和绝望,那梦是那么真实,就好像发生在眼前一样。 “皇上,你到底为什么接臣妾进宫?”姜静云靠在楚阳的怀里,突然问道。 楚阳子一僵,随即若无其事地说道:“怎么突然想起来问这个?” “臣妾只是一个小小的庶女,皇上却如此厚,实在让臣妾不安,不知道哪一天,这份宠就没有了,夜难安。” 楚阳笑了,原来如此,他抚摸着姜静云一头柔滑的长发说道:“别胡思乱想了,你现在怀着朕的儿子,一定要好好休息,这可是咱们大晋的第一个皇子呢!“ “皇上怎么知道一定是儿子?“ 楚阳脸上笑意更深,“自然是儿子,都说儿子肖母,生一个像你一样的孩子,朕将这大晋江山留给他可好?” 姜静云一怔,随即伸手搂住了楚阳的腰,将脸庞贴在他的口,一时间中一片安静,两人就那么静静地靠着,像一副静谧美好的画像。 姜静云怀了子的消息像长了脚一般很快传遍了后宫。长乐中,德妃当夜枯坐了一整晚,旁边伺候的宫女担心地劝她休息,德妃却幽幽地说道:“真是好运气,呵呵……”
姜静云这几天服用太医开的安胎药,那里跪了许久,多少还是伤到了体,姜静云有事会觉得小腹有些微微刺痛。这一天,她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汤药,便听见通报,一个十分意想不到的人前来求见。 招呼来人坐定了,姜静云试探地问道:“不知道英将军今前来由何事?“ 英南志坐在长生里,虽然隔着屏风,但还是坐立不安,手脚都拘束起来,听到姜静云问话,犹豫再三方才说道:“打扰云妃娘娘了,臣已经跟皇上递了辞呈,不便要带着红梅离开帝都,走之前有件事想跟娘娘确认一番,不然实在心里不安。“ 姜静云一愣,自打知道她有了孕之后,梅姑姑隔三差五地便来看她,还替她准备了好些东西,言语间极为关切不舍,姜静云没有想到她这就要离开了,一时间有些伤感,但毕竟这是好事,英南志又有事相求,是以按捺下心中不舍,开口问道:“不知道是何事,若是力所能及,自当帮忙。” 英南志吸了口气,双手握拳说道:“臣想问问那位红樱姑娘,不知道家中还有何人,年纪几许?” 姜静云意外地一挑眉,却没有想到英南志想问的是这样一件事,不说道:“红樱是我在姜家的丫头,从小就被买进府中,恰好分到了我边伺候,今年该有十三了,并不知道父母是何许人也。” 英南志面露激动之时,突然起跪倒在地,说道:“云妃娘娘,这红樱姑娘也许是我和红梅失散多年的闺女!” 姜静云惊得半晌回不过神来,梅姑姑竟然还有个女儿流落在外? 本来英南志对红樱的关注就让她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可怎么也想不到竟会有这样一层关系,虽然红樱只是一个小宫女,可却是她从小伺候她的,怎么也不会随便信了旁人的话,事关重大她肃然问道:“英将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梅姑姑她还有女儿?怎么从未听到她提起过?” 英南志叹了口气,说道:“当时我们已经定亲,说好要将红梅迎娶进门,当时她已经怀有孕,可是那时候我在穆家军中,军紧急,只得先行出征,待得回来之时,女儿已经出生了,因为红梅的份,她只得将女儿送到宫外亲戚家寄养,臣见到她时,她是那么的柔弱美好,臣却不又要出征,担心她以后受人欺负,于是便亲自教授了她平生最为得意的功夫,嘱咐她练习,不得偷懒。后来,臣得了皇上的密令,诈死隐藏,这一走便是这么多年,听红梅说,那户亲戚后来不知为何连夜偷偷搬走,并没有留下任何话语,红梅急的要死,却也无计可施,后来子久了更加查不到任何线索,臣以为今生再也见不到女儿了。“ 英南志一袭话让姜静云觉得十分不可思议,没想到梅姑姑还有这一段过往,想起往里梅姑姑对红樱的照顾和疼,那种天然的亲近感的确让人觉得有些奇怪,只是这还是不够,她问道:“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不知道英将军如何确认红樱就是你失散的女儿?” 英南志说道:“那在熙和中,皇上召见煜王妃和丽嫔,煜王妃突然之间暴起伤人,臣见到红樱出手,那正是当年臣交给女儿的招式,一模一样,那是臣自创的功夫,旁人不可能会知道!” 姜静云心里有些不确定,红樱从小就跟在她的边,她只知道这丫头是从人牙子手上买进来的,并不知道她到底是何来历,这事还要问一问红樱才好打算,是以当下她对英南志说道:“红樱今去御药房取药了,待她回来我亲自问问她,是否还有儿时的记忆,若是真如英将军所言,那定当告知一切。” 英南志既是激动又是紧张,当下谢了有谢,临走之时还说道:“臣记得小女右肩上有一朵红色柳叶状胎记,云妃娘娘不妨代为验证一番,也能作为凭证之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