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高俅随笔 (第4/4页)
童贯便于高俅发生冲突。《靖康要录》卷四载:“童贯以胜捷兵三千扈从渡淮如淮阳。高俅以禁卫三千留泗上,控扼淮津。”童贯是扈从徽宗等人继续南下,而把高俅留在了泗州,名为“控扼淮津”,实则是要把高俅推离徽宗的身边。童贯和高俅的矛盾,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52中有所披露,陈东上书云:“臣昨日闻道路之言曰:高傑近收其兄俅、伸等书报,言上皇初至南京(指商丘),不欲前迈,复为数贼挟之而前,沿路劫持,无所不至,迨至泗州,又诈传皇上御笔令高俅守御浮桥,不得南来,遂挟上皇渡桥而南,以趋江浙,斥回随驾。卫士至于攀望働哭,童贯遂令亲兵引弓射之,卫士中矢而踣者几百余人。高俅父子兄弟在旁,仅得一望见上皇。君臣相顾泣下,意若有所欲言者。而群贼在侧,不敢辄发一语,道路之人,莫不扼腕流涕。”。这里说徽宗不想继续南下了,这从徽宗后来的表现来看,并不正确,显然是高俅兄弟们的谎话,但这恰恰反映出高俅与童贯的确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童贯为了独揽“护驾大功”,把高俅部留在泗州,自己领军图谋与徽宗集团在江南另立乾坤。高俅还想继续追随徽宗,但局面已经被童贯掌握,甚至发生了武装冲突。无奈中,高俅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徽宗、童贯等人南下,而自己被甩在了泗州。走投无路中,高俅也只能“以疾为解,辞归京师”(不过从当年五月高俅就死的情况来看,似乎高俅的确病了)。但是世事吊诡的是,恰恰是因为高俅没能去的了江南,成为徽宗集团与钦宗相争的帮凶,反而使他得到了一个比童贯、蔡攸等人幸运得多的下场,得以“独死于牖下”。与此相对照,童贯被处死并枭首于开封,蔡攸也被钦宗御批处死。 虽然高俅的下场比童贯、蔡攸等人要好的多,但他倚为援奥的徽宗集团毕竟彻底败落了,作为这个集团的重要成员的高俅,自然也逃不过严厉的惩罚。靖康元年五月,高俅病死,“故事(指高俅是开府仪同三司职),天子当挂服举哀”,李若水上言道:“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李若水的两次上书拉开了追贬高俅的序幕,于是“(靖康元年)五月十六日,圣旨:高俅率领军兵,败坏纪律,累有言章,可与追除,子孙倖冒亦与降等授官,以戒后来者。吏部供到:高俅已身亡,前系检校太保、奉****节度、开府仪同三司、简国公;子尧卿见系岳阳军承宣使.尧辅安****承宣使,尧康桂州观察使。十八日奉圣旨:高俅追检校太保、开府仪同三司;尧卿、尧辅并与右武大夫,尧康与右武大夫,并遥郡刺史,余官迫夺,诸孙免”,于是高俅的检校太保、开府仪同三司这两副耀眼的官衔就此被免掉了,他的儿子们也被贬黜。但是这还没完,如此处理还是不能平息百官和世人对高俅的公愤,于是圣旨又下:“高俅更追节度、简国公。”,这样高俅的四大高衔(爵)就此全部被剥夺干净。正所谓高俅是夤缘际会、升迁极速,但是败落的就更为迅速了,这就好似直升飞机的坠落。 不仅如此,在高俅的死前,他就被抄家了。靖康元年正月,金军攻城甚急,于是钦宗被迫派李棁出使金营,结果李棁与金使萧三宝奴、耶律忠、王汭带来了“索金帛数千万,且求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并宰相、亲王为质,乃退师”的要求,钦宗屈服,“丙子,避正殿,减常膳。括借金银,籍倡优家财。庚辰,命张邦昌副康王构使金军”。这里的“括借金银”,实际很大部分是取自徽宗集团诸亲信之家。正月十二日,钦宗下令有司收括蔡京、童贯、何执中、高俅等家的金银,并且包括他们的亲属家,不得隐藏。结果一共获银500万两。高俅的两兄弟高傑和高伸也被依例抄家,并由于隐匿金银,没有如实缴纳,而被人告发,而也遭到了贬官的惩处。 至此,高俅和其亲属人财两破,身败名裂,落得个“陋室空堂、衰草枯杨”的境地。 (四)对高俅的小评 高俅个人的兴衰荣辱、仕途沉浮,表面上是他夤缘际会、乖巧善佞的结果,实际上则是北宋末年徽宗一朝黑暗腐朽统治的的结果。或许高俅个人的飞黄腾达是一个偶然,但是以徽宗集团的荒yin无道,无一高俅,必然还会有张俅、李俅的出现。 徽宗本人虽然是个艺术天才,但同时也是一个在政治上极度疯狂的皇帝。偏偏徽宗又是一个极度自以为是的人,一心以为自己是个不世出的皇帝。在其统治下,大宋朝应该是,也只能是河清海宴、国富兵强,直追三代的千古盛世。既然是“千古盛世”,那身为帝王的他自然可以如《周官》所言的“惟王不会”,“若能以尧舜之道治天下,虽竭天下以自奉不为过,守财之言非正理。”,那么自我享乐一番又有甚么不可以的呢?实际上,不管是蔡京,还是郑居中、王黼等诸辈,都不过是阿谀奉迎徽宗的意图而已,所以徽宗的宰执(崇宁后)几乎无一不是搜刮民脂民膏、阿谀迎合皇帝好美名、希享乐的“能手”。只可惜徽宗自以为的“千古盛世”,只不过是他在蔡京等人“帮助”下,自我虚幻出来的假相。事实上,大宋朝在他的统治下,已经处于一个千疮百孔,各种矛盾空前激烈的绝境了! 对于高俅来说,虽然没有蔡京等对败坏国家之罪那么严重,但是这也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高俅统领殿前司这样的重任,但是却军政不修,纪律废弛,使得他的军队成为“人不知兵,无一可用”的无用摆设(按理说他统领的部队应是全国最精锐的),以至当国家危急时,全然派不上用处,其罪也是难容的。 或许更为重要的是,高俅身处一个虚假繁荣的时代,世间事都变成了文饰矫揉和虚假做作,而高俅就是在那个造假时代的造假大家之一,这才是他的罪恶与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罪恶和悲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