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三章 中原大战(二十一) (第2/2页)
,有的士绅甚至是用力过猛,将自己的脑门都磕出了几个大包。 永历知道自己高高在上,黎民百姓,芸芸众生,都需要像仰视高山一般对对自己毕恭毕敬,不敢有半点差池。 尽管心中对谭庆宗有些不悦,但是永历看在郑州士绅的面子上,还有他死守郑州的功劳,决定不再责难他。 “诸位都平身吧,郑州还在大明的治下,诸位都是有功之人,朕决定等战后,要在郑州东门立一座记功石坊,为你们,还有战死的将士记述功劳!”永历如此说道。 “啊——”郑州士绅一阵惊呼,也不管皇帝就在近前,竟然相互议论起来,全都面带喜色,他们都如此想道:这可是大喜事啊,将来如果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牌坊上,供后人敬仰,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 谭庆宗一看乱套了,便有些心急,急忙大呼道:“臣代郑州将士和百姓,谢主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时士绅们才闻言停止议论,明白自己刚才失礼了,这是知府大人在提醒他们,赶紧谢恩,别再议论,否则就是大不敬了。 于是士绅们也全都再次跪下,跟着高呼“谢主隆恩!” 永历伸下手,让他们再次“平身”,而后对谭庆宗说道:“谭知府,朕要入城,你上轿吧,头前带路!” 谭庆宗一听,哪敢在皇上面前乘轿,急忙说道:“陛下,还是臣为你牵马进城吧?” 永历笑道:“呵呵,谭知府这些日子辛苦你了,为朕守住了郑州,朕赐你乘轿与朕同行!” 听到皇上如此讲,谭庆宗心中乐开花了,这句“朕赐你乘轿与朕同行”,能与皇上并行,而且还是坐在轿子中,那可是天大的荣耀,而且别人只有羡慕的份,却不能说三道四,毕竟这是皇上钦赐的,是不能违背的。 所以谭庆宗不再推辞,再次谢恩后,走回自己的轿子,进去以后,由轿夫抬着,来到永历身边。 就这样,永历骑马,郑州知府谭庆宗乘轿,不过谭庆宗的轿子稍稍后撤一点,身后是上万大明精锐,继续前进,向郑州城走去。 来到郑州知府衙门,永历先休息了一会儿,接着在方孝玉和毛八重的陪伴下,用过了午饭,再让衙门内的仆人准备好浴室,永历去里边洗了一个澡,洗去身上的风尘,然后舒服地午睡了将近两个时辰。 永历真的是太累了,一连十天,由徐州进军河南,行程七八百里,而且多是急行军,就算他是皇帝,也得骑在战马上颠簸,不敢耽误时间,以免贻误军情。 将近傍晚,永历才睡醒,这才想起还有很多军务需要处理,于是下旨请方孝玉、毛八重、方美玉和郑州知府谭庆宗及守城副将来衙门内堂,一起商议军务。 众人参拜完毕,永历先问向谭庆宗,问道:“谭知府,八旗主力突袭河南,连取豫东府县,可是在郑州却攻城受挫,你是如何守住的郑州啊?” 闻听皇上问自己,谭庆宗赶紧躬身施礼,而后答道:“回陛下,开封被清军偷袭攻克后,臣及时的得到了消息,在八旗骑兵赶来郑州之前,就开始布置防守,故此在他们想要故技重施,夺门攻城的时候,臣已经布置完防御,而后将进攻的八旗骑兵击退!” 永历点点头,说道:“做的很好,未雨绸缪!清军未能攻下郑州,现在八旗主力是不是去了洛阳?” “是的,臣就在昨天还收到消息,数万满蒙骑兵已经赶到洛阳外围,已经在孟津与数万绿营会合,正准备进攻廖大人守卫的洛阳城。”谭庆宗答道。 “那么朕的第四军团可有消息?潼关的刘体纯现在如何?还有王辅臣的动向,你知道吗?”永历连续问了三个问题,可见心中急切。 “回陛下,军团参军廖大人率领数万第四军团精锐镇守洛阳,与孟津的清军形成对峙;孤军深入的刘国公,却被王辅臣率军围困在潼关,处境危险,不过巡抚张大人已经率领两万明军赶去救援。”谭庆宗一口气说完。 “嗯?张英带兵去潼关啦?”永历不可置信地问道。 “是的,就在七天前,因为现在陆路交通断绝,而且有清军骑兵活动,消息传递不是很快,不知道现在张大人领兵到了那里?”谭庆宗说道。 “哎呀,张英怎么可以去潼关呢?廖文希为什么不去?”永历像是自问,又像是在问谭庆宗。 可是其中内情,郑州知府谭庆宗那里能知道。 就在这时,忽然从外边跑进来一个御前侍卫,手里拿着一封信,在内堂外跪下,高声道:“启禀陛下,洛阳方面送来急报!” 永历一听,招手道:“快呈上来,送给朕看!” 侍卫将信呈给永历,永历接过来,拆开朱漆印封,打开信纸读了起来。 “啊——”永历刚看了一段,就大叫一声,好像被信中的内容所震惊。 河南巡抚张英率领两万河南本地明军奔赴潼关,在义马县卧虎岭遇袭,全军被王辅臣的陕军和河北绿营包围,在突围中,张英中箭收伤,全军损失惨重,只有五千余人突围出来,逃到宜阳县城,又被王辅臣领军堵住,危在旦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