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章 群臣劝谏 (第2/2页)
司徒杨彪同样反对迁都,他一听,啥?迁都?还让我们赶快收拾东西?你当这是吃饭换衣服这种小事呢!就算是平头老百姓要搬家,还得商议一段日子呢,毕竟破家值万贯。这可是都,天下之都城!你倒好,说迁都就要迁……太胡闹了!/p> /p> 于是劝止道:“相国,移都改制,乃是天下大事。商时盘庚迁亳,上至公卿、下至百姓皆怨声载道。本朝王莽篡政时,关中遭到毁坏,故光武皇帝不得已而迁都雒邑。至今历年已久,百姓安乐。今无故捐宗庙,弃园陵,恐百姓惊动,必有糜沸之乱。且乃妖邪之书,岂可信用!”/p> /p> 董卓反驳道:“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现在关东贼寇四起,天下播乱。而长安有崤函之险,且更靠近陇右,木石砖瓦,即日可办,宫室营造,不须月余。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办。汝等休再乱言。”/p> /p> 有个叫罗本的大臣站出来冷哼道:“哼,相国说得容易!现如今关中残破零落,长安已是瓦砾之地,今弃宫室而就荒地,非所宜也。”/p> /p> 此话一出,群臣沉默,心说这是哪里跑出来的猪队友?董卓派的托?/p> /p> 再看董卓表情,一片铁青,心说你这是睁着眼睛胡说八道!老夫在长安呆多少年了!长安什么样我不比你清楚?现在长安城繁华着呢!还瓦砾之地……瓦砾你个头!/p> /p> 长安城被烧成废墟都是二百年前的事了,该重建的都早就重建起来了,也就是没有重建皇宫而已!要照你说的,长安还是一片废墟,那京兆尹是在废墟里办公么?历朝皇帝年年前往长安废墟里祭祀宗庙么?/p> /p> 不长点脑子!就这德行,还来朝中做官?我手下小兵卒子都比你强!呸!/p> /p> 当即下令把他轰了出去,而群臣则没一个替他求情的。/p> /p> 杨彪略过了这个小插曲,继续劝道:“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愿明公深思!”/p> /p> 董卓听到这里也懒得反驳了,心说老夫只是在通知你们,又不是来听你意见的!当即气道:“你敢阻拦国家大计么?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p> /p> 没等杨彪回答,太尉黄琬又开口了,他支持杨彪道:“此国之大事,杨公之言难道没有道理吗?”/p> /p> 董卓气得拔出腰间佩剑,眼看就要动粗。/p> /p> 司空荀爽看了大惊,他今年六十多岁了,身体也不好,受不得刺激,生怕董卓在这里就把他俩砍了,连忙上前打圆场道:“相国岂乐此邪!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p> /p> 意思就是董卓您说得对,应该迁都没错,您就别动怒了。/p> /p> 董卓这才稍稍消了气,当即也不再跟他们废话,省得他们再冒出什么蠢言蠢语。即日罢杨彪、黄琬为庶民。而司徒一职,则改由王允担任。然后径直出了宫殿,反正该说的都已经说了,没必要再跟蠢人浪费时间。/p> /p> 他出门上车,现有二人望车而作揖,董卓定睛一看,原来是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心说这不是当初劝我放过袁绍的那两个混蛋吗?当初就是听信你们谗言,才有了今天的祸事,你们不趁早躲起来,反而找上门来了,来送死么?胆子也忒肥了!/p> /p> 于是面色冷淡地问他们:“何事?”/p> /p> 只见周毖躬身行了一礼,微笑着说道:“今闻相国欲迁都长安,故来谏尔。”/p> /p> 他自认口才非凡,来之前又早已打好腹稿,觉得自己肯定能劝动董卓不再迁都。/p> /p> 董卓心说,你以为我还会像过去那样听信你们的?把我当傻子么?大怒道:“老夫初始听你两个的,保用袁绍。现在袁绍已反,你们肯定是跟他一党的!”/p> /p> 周毖一捋胡须,微微摇头,不缓不慢地说道:“相国此言差矣!昔日……”/p> /p> 董卓此时正在气头上,哪有空听他胡扯:“来人,把这两个叛徒给我推出都门斩!”/p> /p> 周毖这下慌了,连忙叫道:“相国,你听我解释!”/p> /p> “老夫不听!”/p> /p> “听我解释!”/p> /p> “不听!”/p> /p> “昔日……”/p> /p> “不听不听,王八念经!”/p> /p> ……/p> /p> 将两人斩后,董卓便下令迁都,限来日便行。/p> /p> --/p> /p> 注:赵岑是罗贯中虚构人物。/p> /p> 另外继续吐槽下罗贯中,他在写群臣劝谏董卓这段剧情上,错误相当集中。先是误把荀爽的司空写成了司徒。偏偏杨彪此时也是司徒,罗贯中也这么写了,造成了两个司徒同时劝谏董卓的场景。还有杨彪在劝谏时,只在介绍迁都历史时提了句关中在王莽时期被毁,黄琬只是附议。而罗贯中擅自给他们改词,让杨彪说现在关中残破,让黄琬说长安现在是荒地。事实上长安早在东汉建立后就已经着手重建,昔日繁荣早已恢复。杨彪当过京兆尹,黄琬当过右扶风,他俩不可能不知道长安什么样。这明显是罗贯中自作聪明给他加台词,结果无意中把两人给黑了。/p>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