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带着农场的朱由检(再修) (第2/2页)
是有些惊惶,“王爷,王爷,你怎么了啊?” 看着眼前的绝色少女,朱伟迪很快通过崇祯的记忆,确认了她就是自己的正妃周滢宁,张皇后为信王朱由检选妃时大概就已经打定让他继承皇位的念头,一共选了一正妃两侧妃,和周滢宁一起送来的还有两位偏妃,一个姓田,一个姓袁,叫什么暂时还不知道。 崇祯的灵魂也不知哪去了?这么说,她们现在是我老婆了?好吧,我会好好照顾好她们的。我不是崇祯,反正不会让她们和我一起死在煤山上的。 要是刚才那玩意是真的,有那么多粮的话,灾民有了吃的李自成之流也闹不起来,区区的后金咱用钱压死他也没问题。 朱伟迪心里稍微有了点底,轻轻摸了摸少女有些憔悴的小脸,“哦,美…”女字还没说出口他就发现了不对,连忙改口道:“王妃莫要惊慌,只是头有些晕,没什么大碍。” 少女脸上很快浮现了喜色,“那就好,那就好,王爷饿不饿,要不要妾去弄点吃的来。” 被她这么一说,朱伟迪还真的觉得饿了,点了点头后便开始闭目养神。他知道自己现在需要整理朱由检的记忆,好确定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 我现在是信王,还不是皇帝,我那便宜木匠哥哥朱由校还在当皇帝,他没有子嗣,而我的其他便宜兄弟们都挂了,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我是皇位继承人,历史上的崇祯也是这样登上帝位的。 历史上的那个朱由检好像十七岁就当了皇帝,我现在这副身体已经十六岁了,这么说,我马上要上位了。 要上位的话,那位九千岁可能是个阻碍,需要时刻提防他,不能让他对自己有所防备。不然别说当皇帝了,小命都保不住。不过崇祯是怎么把这家伙扳倒的啊?早知道就多读点历史书了。 想起自己要掌握大权就得对付那位恶名昭著的九千岁,朱伟迪不由感到有些头疼。 信王妃很快就拿来了吃的,差太监将他扶起,开始喂他吃东西,朱伟迪也暂时停下了思考。 吃饱喝足恢复了力气之后,朱伟迪马上就想去确定金坷垃一号那里的东西是不是真能一次弄出一万吨东西出来。 思考了一会后,朱伟迪先实验下再说。 穿戴整齐后,朱伟迪走到王府门口,向金坷垃一号下达了命令——设定坐标为王府外某处大空地, 传送物资为早籼稻米,能传多少就传多少。 虽然他是这么做了,不过他始终还是不大相信那个有点扯的玩意是真的,也没考虑过一万吨的大米凭空出现会带来什么后果。 很快,他就看到了奇迹。 许多装着不明物资的袋子瞬间凭空出现在了大街上,避开房屋在街道上,堆积成了一座座巨大无比的小山。这些大米堆起来差不多10米高,占去的土地面积目测有3000平方米左右。(1万吨水也就是10米高,占地1000平方米,大米的堆积密度是0.38g/立方厘米,差不多是这个数值左右。之前算错了,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还真对不起了,) 朱伟迪此刻只想说:老婆,快出来看上帝。 差了王府总管太监徐应元去查看,很快,徐应元就带着满脸的震惊报告那堆袋子里全都装着稻米。 作为一个王爷,和寻常百姓一般哄抢那些大米无疑是不好的,这一万吨大米该如何处理,他又不是顺天府的官员,自然也不用去管。 一天一万吨,一年也就有365万吨,按照现代中国年人均占有300多kg粮食的标准,也就养活1000万人左右,其实也不是特别多。不过,那个奇怪金坷垃那里似乎连土豆番薯之类的抗旱高产作物都有,拿来培育栽种的话,在大旱灾下,有了这些粮食补充,再加上大明原有的粮食产量,养活大明的人口也有很多富余。 有了吃的,自然就没有多少农民会造反,没有农民造反,鞑子也好解决。 想到这里,朱伟迪不由放心了不少,对做这个皇帝也不再充满恐惧与担忧。 这么多米,换成银子,就算按大明的丰年一石(明朝一石米约90kg左右)一两银子的市价,也差不多有十一万两银子多。出府看着街上堆积的粮食,在心里默默计算了下这批米的价值后,朱伟迪突然觉得有点rou疼。 差不多半个时辰后,顺天府也派人来查看了下,但是只是派了几个人看守着,没有处理,入夜前大批京营的士兵被调来,替走了兵马司的衙役。 差不多一天之后,有些听闻天降吉兆的百姓来抢走了些大米,还和看守的京营士兵发生了些小冲突,不过在京营士兵动武打伤了几人后也彻底弹压下去。朝堂上就这事吵了半天后,还是派京营把剩下的米都搬进了仓库,算是把这事了结。 这些大米是如何来的谁也说不清,自然是很快就流传成了版本不一的神话。 最后朱伟迪也懒得在意了,最多几十万两银子的事而已,大明随便拉个顶级富商来家产都比这个多很多。 听闻朱伟迪身体好转,皇宫里也很重视,再次派来御医查看,张皇后前几日甚至差点没亲自出宫来看他,这次更是派人送来了大批补品。 打发走来探视的宫人后,朱伟迪对未来也有了些计较,他知道现在对他威胁最大的是魏忠贤,现在要做的就是先麻痹住那位九千岁,保住小命再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