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雏鹰卷 第一百三十三节 直不疑霸桥谏太子 (求月票) (第2/2页)
可奈何,人家直不疑手上 是象征着监督天下,举劾君王大臣地御史大夫青印,是象征御史大夫与整个御史台权威的银授腰带。 纵是天子在此,也亦得给他面皮,更可恨的是,这獠还把高祖皇帝,太宗皇帝抬了出来,首先就把刘荣往不孝地罪名上送,接着更抬出了远在雍县的五帝。 那可是整个中国的文明始祖大帝,是整个华夏的精神象征,假如在朝堂上,他直不疑这么对着五帝庙拜起来,便是天子亦也要立刻起,对五帝庙方向请罪。 — 这种指责,可不仅仅只是弹劾那么简单,已经直接上升到了质疑刘荣能不能成为华夏正统之明君的份上。 整个大汉国,谁也承受不起这种指责,这比人攻击更犀利,比弹劾更要人命。 倘若丞相遭了御史大夫这种话,便要立刻将自己的丞相印卸下,不管是不是真的,首先也得上一个请罪书,还不能辩驳。 太尉遭了御史大夫这种话,要立刻把兵符交还天子,同时上请罪书,同样不能辩驳,只能等天子圣裁。 刘荣越想,心里就越痛恨直不疑,先前对直不疑有过的好感,瞬间消失的干干净净,心中更是用了一个‘獠‘字来称呼直不疑。 由此可见刘荣对直不疑的观感,已经下降到了什么程度。 但是,所幸刘荣这个人,本来就是厚颜之人,对面子地看重,并没有那些正统出的皇族那么重,在面子与可能来临的更大灾难前,他毫不犹豫地丢车保帅,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封死了直不疑可能借着这个缺口,继续不断的安加罪名的可能。 直不疑的脸上却依然是一片肃穆,只见他直起子,对刘荣一躬,道:“太子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然臣为御史大夫,掌举劾君王大臣,天下郡县不法,立教化人伦,清天下不德之职,臣虽卑鄙,但却亦要克尽职守,以报陛下知遇之恩,所以,下须得跟臣去一趟未央宫,面见陛下御驾,以明事理,书与史书,好叫后人知晓!” 刘荣的脸色顿时一阵青,一阵紫,心中更骂了开来:“沽名吊誉,匹夫莫要欺人太甚!” 书于史书?这岂不就是要明明白白的告诉后人,今年今,他直不疑初任御史大夫,便不畏权贵,仗着一浩然正气,死谏纨绔之太子。 这样的话,倘若后,刘荣是有道明君,那他直某人就是弘股之臣,天下正气之所在,百官良心之根源。后刘荣的成就,就都将被人说成是因为他直某人的功劳,若是混的好,他直不疑甚至可以入主宗庙,成为亚圣,享受后人香火。 倘若刘荣后是一个暴君,那么更好,他直某人就是大汉版的比干,后世之中将有无数肥皂剧对他尽歌,把他从小到大的事迹,拍上一遍又一遍,甚至很有可能,封神演义中还将把朝代从商挪移到汉,给他直某人上点神秘的东西,穿焀附会之下,位列大罗金仙亦是举手之事。 刘荣怎么可能给直不疑这么好的位列青史的机会?更何况,以后修史的那位,可是全中国上下五千年,史观最公正客观,不受威权干扰的太史公! 刘荣没那么傻,他想了想,腆着脸笑道:“直大人,直公!寡人都认错了,这未央宫可不可以不去?” “不行!”直不疑似乎一点也不知变通,他就像那茅坑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伸着那张令刘荣感觉作恶的脸,拂着胡须,道:“下若不跟臣去,臣便不会让下离开这里!” “臣说到做到!”直不疑持着御史大夫印,脸色丝毫不改,刘荣发现,周围那些旁观的官员与士兵,脸上已写满了崇敬之,那些人在现在全部被直不疑的强硬与正直所折服。 甚至连他的羽林卫,亦有不少人,加入到了这个序列中。 “该死的!”刘荣看着直不疑,还有那些分明都成了直不疑仰慕者的官员,特别是看到自己苦心打造出来的羽林,在这个时候亦有反水,他的膛中的怒火,顿时是燃烧的比火山更猛烈。章节内容正在努力恢复中,请稍后再访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