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品典当师_流动的艺术碑帖书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流动的艺术碑帖书法 (第1/3页)

    碑帖,是指刻在山石、钟鼎、砖瓦等材料上的文字的拓本。它是因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催生,并在千百年来为传承历史文化、汇聚书法历史长河谱写了光辉篇章。它既见证着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流变,也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更寄寓着亘古不变的文人情怀。

    中国古代碑帖,大致可分为刻石、碑碣、墓志、石阙、摩崖、造像、塔铭、画像、浮图、刻经、医方、井阑、桥柱、题咏、题名以及诗文杂著等,书体有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魏书、楷书、草书、行书及民间一些创意字等,几乎无体不包。从先秦的《石鼓文》大篆,到秦统一文字后的《泰山刻石碑》小篆;自汉代《乙瑛》、《曹全》、《张迁》诸碑的隶书,经北朝《郑文公碑》的魏碑体,至隋代《龙藏寺碑》及唐代《九成宫》、《多宝塔》、《玄秘塔》诸碑的楷书,可清楚地看到我国文字、书体的演变、发展历程。历代书法家在碑上留下的真迹,或流畅飞扬,或方整朴厚,或灵秀妩媚,或平和含蓄,或峭拔雄伟,或疏朗开阔,或刚健豪放,或龙飞凤舞,人们得以观摩品评各家各体风格,得到至高的审美享受。

    历史上,因帝王爱好书法,曾有过三次全国性的汇刻收藏活动。第一次是帝王书家唐太宗摹刻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帖》五种,并御笔书刻《温泉铭》,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王羲之书法的汇刻收藏热潮。唐太宗非常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差人遍收王字,得知王羲之墨宝《兰亭序》由其七世孙智永和尚辩才,便传旨差萧翼智取墨宝,并诏令书法名家欧阳询、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摹刻上石拓印,御赐皇宫近臣临池欣赏,这就是流传后世的著名法帖《兰亭八柱》。太宗驾崩,《兰亭序》随葬昭陵,一代名帖真迹就此失传,留下“兰亭茧纸入昭陵”的千古遗憾。传承后世的唐摹《兰亭序》以冯承素摹本最为传神,接近真迹,因帖前后有唐中宗年号“神龙”半印而得名“神龙本”,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是习王羲之书法入门的最佳范本。冯摹本原迹,现藏BJ故宫博物院。其帖书法遒劲,墨韵生动,行若流水,翩若惊鸿,令人百读不厌。除“神龙本”外,欧阳询摹刻的“定武本”为诸兰亭帖石刻之冠,值得赏玩。

    第二次全国性的碑帖汇刻热潮,是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命侍书学士王著等编撰秘阁所藏历代法书10卷,摹刻于枣木版上,拓印御赐近臣赏玩,称为《淳化阁帖》,为法书丛帖之祖,开创了汇刻历代名家碑帖之先河。后雕版毁于战火而且绝版,祖刻初拓本传世极少,弥足珍贵。由于朝代更替,历经战乱和天灾人祸,祖刻本第四、六、七、八卷流落海外,其中第四卷为初唐名家之作,第六、七、八卷为东晋王羲之珍贵的墨宝。这四卷原刻拓本流传有绪,原为南宋王淮、贾似道等收藏,元代归书画家赵松雪、清代为孙承泽、安歧、李宗瀚、李瑞清等诸多收藏家收藏。20世纪40年代曾在SH露面,后流出国门不见踪影。80年代,出现在香港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被美籍犹太人安思远以30万美元买下。1996年,安思远将祖刻初拓本《淳化阁法帖》带到BJ展览,引起轰动,著名书画家启功前往鉴赏,确为祖刻初拓珍本。经多方努力,2003年9月,SH博物馆用3700万元的巨资,购回《淳化阁法帖》四卷,并在SH展览,让国人大饱眼福。

    第三次是清乾隆年间汇刻的32卷《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是历代汇刻内容最多的碑帖。乾隆皇帝一生特好书法,每巡游处,必御笔留痕,内府秘藏法帖书画必过眼赏罚玩题跋。乾隆十二年(1747年),出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法书,诏梁思正等编摹汇刻,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刊印成书,御赐皇宫近臣雅赏。因乾隆藏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三件稀世珍宝墨迹,在皇宫建“三希堂”书斋秘藏,故书名《三希堂法帖》。此丛帖汇集了魏晋至明代130余位书家340余种真迹,规模之宏大,为历代官私所刻丛帖之冠,代表了书法丛帖的最高成就,因而被为碑帖“圣经”。根据清官原刻原拓影印的版本为最佳版本。

    碑帖艺术自出现以来,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元、明、清及民国,直至新中国诞生,可以说代代有佳刻,至今不衰。碑帖之珍贵,首先在于它能清晰、完整、准确、生动、真实地再现古代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神韵,可以说,当今高科技技术也难以达到其“原汁原味”的效果。再就是在于它所记录、表现出来的内容,涉及王朝建国、典章制度、战功记录、封疆定界、农业丰歉、社会治乱、宗庙立主、世族谱系、抗灾济民、掘井开路、立界买地、书札医方、名人经传、浏览题名等,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并不是全部记载于浩瀚博大的史书里,而是在碑帖(石刻)中保存着相当丰富的一部分,成为我国极其宝贵的历史档案和艺术宝库,为研究我国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人物、书法、绘画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据考证,全国现已发现存世的碑帖(石刻)约达20万件以上,可以说,这是一部宏伟的百科全书。

    由于古代碑帖原石或因遭遇兵豳,或因保护措施不得力,或因一些政治因*为毁坏,或因火灾、地震之天祸,或因盗贼偷窃流出境外等,其数量愈来愈少,剥蚀日趋严重,因此要想一睹其本来面目,只能依赖拓片。如清代书法家王铎书写的著名法帖《拟山园》,曾因政治运动被砸得面目全非,被世人所称赞的“苍老劲健,全力以胜”之风已一扫而光,当今如果谁藏有旧拓本,其珍贵可想而知了。

    而即使是这些珍贵的旧拓片,也在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变中大量散失。“*”中破“四旧”时,曾经烧毁失散无数拓片,甚至一些博物馆也用架子车把拓片一车车拉到大街下投入火海。即使是民间尚留存下来的,也由于后代文化素养低,有的当废纸卖掉,有的当糊墙纸帖墙。

    近年来,国家对碑帖管理日趋正规。特别是对一些名碑帖(石刻)早已采取严格措施加以保护。除研究部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需捶拓少量外,其他人是不允许随意捶拓的,现在偶尔在社会上见到的,大多是散落在民间的旧拓片,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碑帖成为具有文物、文献、历史和收藏价值的文化瑰宝,受到收藏界的热捧,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收藏门类。有的孤本绝品甚至价值连城,如2003年春季拍卖活动中,BJ故宫博物院用2200元,收购隋人书晋代索靖《出师颂》墨宝。当年7月,从海外回归的宋代书法家米蒂的《研山铭》墨宝孤本,更是拍出了2999万元的天价。

    碑帖收藏,与其他古籍善本一样,流传有许多版本.版本的珍贵,直接影响着习书者的鉴赏水平和习字功夫。因此,不管是学习书法,还是收藏碑帖,版本的选择都尤为重要。珍贵的碑帖善本,除正确引导习书者步入书法天堂之外,还是珍贵的艺术品供人赏玩。刻印低劣的传本,不仅给习书者误导,而且大败了藏家的口味。

    在古代,由于印刷技术水平有限,大多数名家名帖名刻者是靠摹刻钩临和印刷,每翻刻一次,就与原碑帖有一定差距,而最具风神的古代书家墨宝,往往就在翻刻过程中渐失墨色神韵。所以,越早的刻本和拓本,越能显示碑帖的本来面目,特别是黑底白字的初刻初拓版本,有“黑老虎”之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