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六)4、5 (第3/5页)
村里有这样一个习俗:无论哪家有了丧亡喜事,除了近亲之外,必得遍邀乡邻好友。 我曾暗自揣摸过,目的大致有两个:一是显示主人的脸面,谁邀的客人最多谁就最有脸面,若是被邀的人当中能多有几位风光场面的人物,便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儿了;一是若一起聚过了,便有了渊源,日后自应相互照应。 而对于被邀的人来说,虽然要去随份子,也就是人后来常说的那种罚款单,但还是要感到荣幸,至少体现了自己与主人的与众不同,而且农村的随份子与罚款单还有不同:只要你随了份子,人家就会牢牢记住,待你有事的时候,人家必定会去的,而且份子绝不会小于你当初的,否则便欠了人情,人情在农村最压人。 当然也有例外,便是村官,村官多不需随份子,只要肯到场便足以让主人脸面大增——人家是不白吃的,不要怕吃,吃了就会嘴短,谁还能永远不用着谁?对于老蔫儿来说,更是例外中的例外了,更多的则包含了敬重的意思。 老蔫儿却偏与那些热情备至的其他村官不同,偏不喜欢那种见了谁都要笑的人声鼎沸的喝多了便东倒西歪左碰右溅的热闹。但他照样随份子,而且从不图人回报,他说,咱还是不去的好,咱去了,人家该凑合的就不好凑合了。 无论如何,主人心里必都是不乐意的,但因为他对谁都一样,村里人慢慢地就理解了他,逢有这种情况反而会主动地替他圆场,说他这人就这样,其中包含了多少的理解和信任。 但是,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而且这种变化不是那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泾渭分明的变化,而是一个逐步的累积的渐进过程。 关于英雄老蔫儿的变化,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最终的结局,但绝不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好”与“坏”来评价,应该从他的经历中去细细地咂摸:虽然他力主分光了集体的财产,但辛辛苦苦地积攒了这么多年就这么一下子分光了,他一时间还真的不适应,尤其是,看着“小瘪三”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往各自的家里搬东西,他感觉心里在隐隐地做疼,他怕自己立时就要后悔,便跑回家里用被子蒙住了头企图睡觉。 所谓的“小瘪三”是他从电影里学来的新名词,突然间就蹦出来用到了村里人身上,这是他第一次这样称呼他们。他也是村民,但他是管村民的村民,与他们毕竟不同。别提了,一提到他们,他就心烦,心烦意乱又怎么能够睡得下? 或许这就是现实,更严峻的现实还在后头。——人明显变得难管起来,或许人的欲望就是一个怪物:饿肚皮的时候,只想着吃饱就好了;吃饱了肚子,又想着赚钱、赚更多的钱;赚了钱,就不再服管教,只要与利益无关就没人愿沾边,甚至连他召集的干部会也少有人齐的时候,更不用说象过去那样经常有人请示汇报了。 5 怎么办呢?他想到了被自己长期忽视了的宣传教育,便别出心裁地把村里的大喇叭挪到了自己家里:早晨五点准时念昨日报纸上的重要新闻,中午十二点重点讲村里的好人好事,晚上则先是放音乐后来便临场发挥讲一些在他看来极为重要或许并没有多少人去关注的明日工作安排。 对于老蔫儿的做法,村里人先是感到新鲜,渐渐地便因为他经常扰了自己的清梦而要命地烦。且不多说村里人的“烦”,单说问题正出在了这广播上,某一天,老蔫儿忘了关机,就传出了老蔫儿和婆娘斗嘴的声音,之后便是他死皮赖脸地要跟婆娘干好事而婆娘以来了客人为由死活不同意最终被老蔫儿霸王硬上弓的时长时短的吆喝声。 原来英雄也象凡人一样!只一个愣怔,人们仿佛明白了什么,虽然嘴上不说,但都开始避讳。不要说村里人,因为这事儿,连婆娘都在跟他闹别扭,睡觉总给他一个冷脊梁。老蔫儿的那种被冷落了的感觉无疑再次突兀出来,为此,广播破例停办了好长一段时间,让人觉得怪怪的少了什么似地不习惯。 但丝毫用不着去怀疑老蔫儿的耐性,因为广播总还有开播的那一天,而且重又开播后,不仅更固执,持续了足足有十几年,内容也更加花样翻新,连老蔫儿醉酒骂人死命劝酒甚至跟婆娘大打出手有时也能传出。这当然都是后话,我们现在只说老蔫儿决不会任其发展,他决定深入到群众中去。 深入群众也必须有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的选择应该就是老蔫儿全面变化的开始,因为他选择的切入点便是他最不善的喝酒。所以,他破了已坚持多年的不接受吃请的规矩,逢请必到,绝不放过任何一次吃酒的机会。 问题是现如今的吃请明显少了,不过,别担心,他有办法:请的好说,不请?找上门去。象他这种身份的人找上门来,自不能撵,而且还必须客套。只要有客套就好说,哪管真的还是虚情假意,坐下便象到了自己家里。他酒量不大,逢喝必醉,醉了就骂人。 刚开始,村里人还能接受,认为这便是实在——人谁没有缺点?缺点在人能够接受的程度内,便算不得缺点。一个人若是没有缺点还算得上人吗?不过,短时间如此还行,时间长了,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 在这里,我们且不管这些,只说或许由于切入点选择的准确,老蔫儿显然很容易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缺钱!他领导的村集体不能没有钱,只要有了钱,不怕“小瘪三”们发狂。 再说了,别看他们发狂,离了他所领导的村集体还真不行,远的先不说,只说推广化肥那事儿,任你喊破了嗓子,就是没人肯用,还说什么就这么些白不拉几的东西怎么能抵得上用了几千年的人粪尿呢?老蔫儿也不信,但他不象他们那么短见,尝试着用一下又怎样?肯定死不了人。所以,只有他一人用了,其他人则全部扔到了水道上。结果,来年只有他的和水道边上的粮食喜获丰收,村里人才认识到这白不拉几的东西还当真管用。 这是老蔫儿最有说服力的一条经验,经验有了,当然还得有机会,机会说来就来了:先是天大旱,后又地大涝,巨大的损失让发狂的“小瘪三”不得不重又想到了老蔫儿和他所领导的村集体。 带领大伙解决了旱涝问题之后,“小瘪三”们便又开始围拢到他刘老蔫儿的身边,尽管他破例每人加了一百元的提留。农民是狭隘的,正是因为缺少了组织,而要有效地组织他们,村集体就必须有钱。这是他在加收一百元提留款的过程中从有的农户几乎割rou的疼里得出的结论。 集体就不能有钱吗?为什么非要跟他们去要?掌握了政策难道便不是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