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 (第3/7页)
能够真正地享受到吸烟的乐趣。 人都或多或少地存有上进的欲望,正是由于这种欲望才导致了各等人的划分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总会有人进步有人一着不慎而跌落下来。 进步的当然志得意满,跌落的自要失魂落魄。志得意满无疑都是一样的,而失魂落魄则各有各的不同,在这里只说烟:最好把烟戒了,但到了这个份儿上却愈是戒不了,反而更加拼命地吸,烟的档次在经过了一段竭力维持后不可避免地要到了混乱不堪的地步——只能深藏于兜里,吸的时候从不摸出来,只用两根手指伸到衣兜里摸索着去夹出一根点上,别人自是无法窥辨烟的档次,偏有不识货色的小人非要鉴别一番,待强逼着把烟摸出,小人却又慢吞吞地从自己兜里掏出档次稍高一点儿的烟,说这便是自己的牌子。 放你娘的狗屁,老子风光的时候,你小子还穿开裆裤呢。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免不了还要经常这样想,想着便脸上尴尬地笑着,嘴里不出声却恶狠狠地骂着。 当然也有不计烟的档次的例外,凡事都有例外,这才是真正的烟民。 忽有一日,某报纸说,吸烟能致癌,得了癌就等于判了死刑。人怎么会这样无能,连个癌都治不了。埋怨归埋怨,人的生命毕竟才是最可宝贵的。于是,各类禁烟广告遍地都是,吸烟一下子就成了不文明的行为。 可各大烟厂为什么还要不断地生产烟,而且烟的档次越来越高?还没有死人嘛,难道非要到死了人?什么都可以试验,难道生命也能试验?不用管,反正还没死了,没死了就有侥幸。 侥幸也能产生分化:越来越多的人在戒烟,唯恐戒得稍晚了点儿便会要了命似地;而那些不知死活的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仍在不知死活地疯狂地吸。好心人便劝他们,他们居然不服气地反问,难道独癌症能死人,车祸就不能死人了吗?什么话?真是气死人。 生气干生气,他们照旧在吸:明着不让就偷着吸;公众场合不让吸便躲到家里吸,在家里吸总没有法律能管得着吧,没有法律,还有家里人,反正讨厌。 讨厌干讨厌,你算个毬?凭啥管?吸吧,早晚吸得肺发黑,个子矮得象侏儒;吸吧,早晚吸得大清早象得了癌似地咳个不止,恶心不止,吐痰不止,吐到只剩黄水;吸吧,早晚吸死你。 骂过了,有一问题却必须一提:上等人与下等人之间的区别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在吸烟上有许多讲究,戒烟也各有各的门道——下等人干脆利落,说戒烟就戒烟绝无二话;而上等人则要按照惯例首先研究一番,再三权衡利弊,终于做出了决定却又听说突然戒烟会打乱内分泌而影响健康,健康是重要的,自是只能逐次递减了。 另外,上等人最讲究礼仪,即使戒了烟,桌上等显眼位置也必摆烟,偶尔有亲密的或还吸烟的客人到来,偶尔陪吸一二根儿也是有的,否则岂不损了交情? 后来我意外地发现连丽萍这等不吸烟的女人竟也在桌上摆了烟,难道就为了所谓的礼貌?要不然,既不吸烟又何苦要摆烟?传言被动吸烟比主动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更大,传言很盛,难道他们独不怕死?他们都是骨子里就极有主见的人,虽坚信传言,但必认真地去探究一番,因为他们只相信证据,没有充分的证据难以让他们实打实地相信。证据自是不明显的,总不能让人死一回来当证据。难道他们已发现传言不真的证据? 至我们这次聚会前,我听说了两则故事,才让我诸多的疑惑稍稍减轻了些,或许可算作对烟草的讲究的补充吧。 其一,说是某烟厂为了促销,在烟盒上设计了六个奖项,明文注明“盒盒有奖,逢买必中”,最高为万元大奖,仅年前就出了十几个。 抽什么牌子不是抽,这岂不是天上掉馅饼?虽没听说过天上掉馅饼,但如果不事先张开口冲天等着,即使当真掉了也掉不到你嘴里。幸好这烟的价格还能让人接受,烟民们便蜂拥而上,有谁不想一时吉星高照中得头奖? 不料,买来了十几条全都揭开,不是一元钱一块的五等奖肥皂,就是印有“欢迎品尝”字样的六等奖,连二三等奖的“羽绒服”“太空被”之类也没听说有人中出过,人人关注的只想中得的头奖自更是捕风捉影的事儿。 但此次大奖的设计分明经过了公证部门的公正,岂能有假?电视新闻不是隆重地连播三天吗?那个黑猫警长一样的公证员抑扬顿挫的声音至今仍能清晰地在人的耳边想起来。 于是传言又来了,说是大奖至今仍没能中出,新一轮高潮随之而来。要不是烟厂副厂长他爹也想发财,恐怕这事会一直不停地炒作下去,烟厂必要发大财。——这位副厂长的爹也是禁不住人人都去争大奖的诱惑便一时冲动地去抢购了上百条,强迫老婆停了原本很赚钱的销烟买卖专去开盒,销烟再赚钱也总得本钱,哪里能有中头奖来得容易来得痛快? 正想着下一盒必中头奖,副厂长回家见状皱着眉说,还是算了吧,想办法把开了的烟卖掉吧。再三追问缘由,副厂长才不情愿地说,早让厂长当礼物送给了县长。 副厂长刚说完就后悔了,再三强调要保密,但消息还是被传出来了:怎么会这样呢?这岂不是拿人当猴儿耍吗?烟民们大怒,待要去讨一说法,想想尽是些没边没影儿的传言又哪里去找证据,又有谁能给没边没影儿的传言一说法?只能去咒烟厂厂长的八辈祖宗缺了德。谁让你不是厂长县长?要是县长,你也中头奖,咒一万遍也乐意。 其二,说是某局长因戒了烟便拿烟不当回事儿,下属送了烟,档次高的便送人,档次低的随手就扔了。说有一位退休了的局长,因退了休便没人再送烟,舍不得自掏腰包,两眼便紧盯着现任局长,只要现任局长扔了烟便捡去吸,心里自是甚不平衡。 有一次,退休局长捡了烟便忙不迭地揭开正要吸,不觉惊呆了:原来烟盒里尽是卷成了烟卷状的百元大钞,足足有十几万。 退休局长也是党员,正因去找自己一手培养提拔的现任局长办事儿吃了软钉子而骂着白眼狼心里窝着火,一时间正义凛然,当即便把烟交给了纪检委,时间、地点、人物说得清清楚楚详详细细。 现任局长还没来得及弄明白怎么回事儿就被两规了,退休局长自也没能如其所愿地被请回去临时主持工作。 后来的现实是,再也没人扔烟了,退休局长只能自掏腰包去买,气得干脆把烟戒了,据说竟然活到了八十多,有人便说祸害万万年。 凡事儿总得有个理由,但以上故事尽属传言,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姑妄信之。 其二,关于酒。 提起酒,我可不象烟对烟那样在行:根本不需去看牌子,只要抽上一口就立马能判出优劣。这不等于说我没有喝过酒醉过酒,或者说没有对酒进行过认真地观察,主要因为我的初始教育和周遭的客观环境让我对酒始终充满了矛盾。 人一生所有的行为几乎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初始教育实际上就是人自出生到上学前由于受到客观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便已形成的判别是非的标准,这种是非观念是最牢固的极不易改变的,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 因为我已故的大舅,老家人对于酒的热情自是比烟淡了许多,虽不竭力反对,却也没人去提倡,因为饮酒是被当作不过日子的典型来看待的。 我大舅是喝酒醉死的,抛下我大舅妈和五个大小相差无几的孩子便走了。那个时候,老家关于已婚女人绝不可以再嫁的风俗已然有所松动:已婚女人,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