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 (第2/3页)
的机密,对于喜欢猎奇的人们来说,我自是最好的渠道,但由于我的表现,人们又必然地因为担心我会告密而处处戒备着。 这与我急于融入其中的愿望恰恰又是一对矛盾,但只要想做的事儿,我当然不会就此放弃。 唯一的方法,就是选择一些与工厂无关的内容主动挑起碎话的过程。 人有的时候是相当脆弱的,他们的戒备其实也容易被我天才的碎话所打破,只要《脸面》中曾提及的我编造的一个关于弥勒佛的故事,我很容易就融入了他们之中。 真的,不是吹,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有碎话的天才,事情只要起了头,我就会记起许许多多的东西,这些东西显然都没有经过大脑的认真斟别,随便地说出来就足以充实谈话的内容。 说起来,天才也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有的内容尽可以重复而不影响谈话效果,只要把其中的一些小东西略作调整即可。 当然,也不能总是重复,只要说话的胆量再大一些,完全能够凭着已掌握的东西在主观臆测一些同样生动的素材,因为这种谈话往往无人去辨对错,更不会有人追究责任,只要能维持兴趣已算得上成功,至多会因为其中某句的新鲜而被人当成口头禅而传播稍纵即逝的一段,待人们的兴趣过去,又会被别的新鲜所取代,渐渐地这是偶尔的提及一下,倘有错误,脸上的羞涩也只是片刻间的事儿。 碎话虽说也有积极的一面,但追求正道的人绝不可以沾染成癖,因为人的自制力总有脆弱的时候,便是人们常说的“话多必有失”吧。 我显然没能汲取前面两个阶段的教训,偏偏因为追求而成癖,慢慢地就让之具有了惯性。 人思维上的惯性要远远地强大于任何有形的物体,显然是为了让自己的谈话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我开始逐步地加入一些虽说故意弄的面目全非的真实,这足以让我成为此道中的高手并维持着高手的地位。 问题是在我与工友们热络起来的同时,与弥勒佛之间的关系却逐步僵了起来。 前面的讲述曾提及我们之间的故事,若细究起来,这恐怕也算是原因之一吧,因为他已多次地找过我并严厉地训斥我,除了我们开始僵持的关系,当然还有我关于他的一些行为的宣扬。 ——不得不佩服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管我在透露这些真相时已经做过变动,但人们居然能够以已经变动过的资料而衍生出事件的真相。 无可置辩地,我确已成为此道中的高手,而且因此也让我成了曾梦寐以求的核心。 必须再次提及的,人只要气味相投就容易结成死党,尤其是在同等地位或者虽略高一些但不超过层级的人之间。在我成为高手的同时,无疑存在了“我已有几个死党”这样的事实。 多数人认为这是我利用所谓的职务便利为他们办事的成果,这当然是至关重要的原因,但绝不可忽视了“碎话高手”的作用: 至少这种既透露某一些虽非全面的却能够为人所用的真实而让自己显得高明一些满足了自尊的同时又象人们嘴里常说的“人热情没有架子”的表示的碎话助长了自己威信的提高。 有时候,事情的好坏真假当真是难辨的。 且不说我当初如何浮躁的压根儿就没有去辨别这种行为对错的心思,只说啰哩啰嗦了这许多,从大家的表情看,肯定有人对我说的“碎话”还没有一个准确地把握。为了给大家一个明白,我不妨给大家讲一段典型的碎话实例—— 某一日,清早刚起床我的眼皮就在跳个不停,老家人对此有过“左跳财右跳灾”的精辟论述,据说是非常灵验的,前面的讲述曾有提及,我从不去信这些迷信的东西。 但眼皮缘何总这样跳个不停呢?刚睡过觉,劳累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其时我对劳累的理解仍然是片面的,现在看来,确如农村小老头《别随便去信人》所说,劳累可分为心累和体累两种,若是心累,仅靠睡觉自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我当时经常有这样的劳累,所以就逐步地相信“感应一说”,若有感应就不由不信预感了。 那一段,我的预感是非常准的。其实,也算不得预感,或许是人的第六感觉无意间就把彼此关联的但人的意识尚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串联到了一起就有了巧合。 我们完全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去做过多的探讨,现实是我的心情却因为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维而浮躁起来,以致于我的脾气大得惊人,居然莫名其妙地因为弥勒佛只嫌了我一句去开假单据的速度太慢就与之吵了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事或灾吧。 那段时间,或许是由于心理亏欠的缘故,弥勒佛竟然也变得婆婆mama,而且有些向我低三下四地模样,极简单的一句话常常要重复无数遍。 看来,人是不该有亏心事的,只要有了亏心事,心理总会有所变化。 弥勒佛的这种变化无疑让我心烦,其实有许多事对领导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再三地解释,解释多了反而会让人觉得不自在,重了甚至会让人觉得缺少信任。 我确没少为他做类似的事儿,他也不是明显地在嫌我,但我还是无法自抑怒火就发了出来。 果如兄弟们前面的讲述所说,人做事绝不可给人留以把柄,倘若留了把柄,常常无法自圆其说,重者甚至会受到严重的牵制。 我知道弥勒佛不敢拿我怎么样,但我还是因为自己的冒失而后悔,所以就利用他心情好的时候给他道了歉。 为什么有人总要把司机和秘书列为亲信,恐怕就是因了他们总不会缺少跟领导说话的机会这一点儿。 我向他道过歉之后,他或许至少也不想在表面上把关系弄僵,所以立即变得笑颜如花,但我却能感觉出他笑里的勉强。 我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这种笑并非他大度的表现,我与他从未有过的吵架无疑将彻底改变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最了解领导的人,只有司机。我当然知道他是睚眦必报的人,虽说自己的道歉获得了他表面上的谅解,但自己的心情掺杂着或悔或怕或不停地劝自己无所谓而故作的潇洒反而更加恶劣起来。 这就是心累的根源之一,及至回到宿舍已是精疲力竭只想静静地躺着。 按说这样的状况不该有碎话发生,却偏偏发生了,或许这也是我费如此大力气去讲述的原因之一吧,如此是否正可以说明碎话的某些特征: 碎话其实就是一些非是非说不可的或者只是应时应景的借以适应心境或者娱乐的可随意搀杂的真假参半的话。 这应该算是背景,最起码的条件就是有三五个人。起先大家都在默默地想着心事没人说话,或许由于我的归来,其中的一位忽然说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