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理工天下_二零一 一路向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零一 一路向南 (第1/2页)

    “陛下,这论功行赏……”狄仁杰小心翼翼的发问。本来是如此大胜,皇帝却一点高兴的神情也没有。天威难测,他倒不是担心自身安危。身为首相,如果哪方面的感受没有照顾好,他总觉得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内阁和枢密院联席会议上,中间摆着的方盒子,盛了抹了石灰的禄东赞的狗头。血污被擦干,但是面目依然狰狞。李

    靖感叹道:“上次看他时,还是先皇赐婚的时候,结果这货还不愿意。现在倒好。”他只是随便发下感叹。这里要议论的话题其实没有他什么事情。枢密院一致认为

    战争可以暂时停火,毕竟大量军队长期在外也不是个事。军功在枢密院内有章程,另外的奖赏,就是落在了内阁的身上。自从李治登基,边疆颇少战事,因此内阁还

    没有形成定例。“如

    何要给薛将军加官呢?”狄仁杰又问了一遍。李治仿佛才听到,他摇摇头:“朕自年少征战以来,一向不行险招。此战薛将军以绝对优势,打出这样的战果,只能算

    及格。这个并不是说他能力不够,反而是我大唐军力雄厚,不需要他多勇武而险胜而已。因此,除去军功的积累。嘉奖发给参战军士。薛将军行政品级不变,军衔明

    年升到上将吧!”李

    靖,苏烈在枢密院已经默认为从一线退役,因此授予了元帅的最高军衔。能上阵打仗的将军,最高就是上将。毫无疑问,薛仁贵扭转了历史,把他行军生涯的转折

    点,变成了树立他指挥技术的一个标志。从此枢密院中,对骑兵的运用除了李靖,苏定方的弱点奔袭派,又出现了薛仁贵的侧面冲击派。本

    来,薛仁贵只是个人勇武,正面无敌。在行军上其实并没有得到李靖的真传。军神的本事个人武力还在其次,寻找战机,制定攻击和撤退路线才是他运兵的精髓所

    在。有了枢密院的参谋部,后勤补给的投送还省下了主帅不少的心思,这样新的先进的指挥系统,让唐军的调动和战斗,真正形成了一个庞大系统的合作过程。枢密院正式下令,薛仁贵率所有队伍回长安。当地防务和情报另行安排本地将领负责。“吐

    蕃人有两百万之众,别说这四十万只杀了一小半,就是全杀了,他转两年又给你拉出六十万人马。我们打仗,不是图的一时胜负,而是要的威名。要让他们心里不敢

    和我们交战。过去我们曾经雇佣过吐蕃人,前往西域作战,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将领,还让他们对我们的情况知根知底。因此,以后西域作战,必须全部由唐军执行。

    后勤保障,由枢密院专门在河西走廊兴建大本营和前线军需库来解决。”李治解释了他为什么没那么高兴的原因。“狮子搏兔都会尽全力,我大唐与吐蕃,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用兵不能久。这也是为什么朕并不主张夸大薛将军的战绩的原因。与其打造一代名将的威名,不如加强唐军的威名。”此

    番出战,征召的原来军府编制的士兵都是执行的后勤任务。真正上阵搏杀的五万步卒,三万骑兵,全部都是职业军队。他们会在军队服役整个壮年,年老退役后有土

    地和房屋作为福利。所有军官都会安排就业。这样一只军队的气质,是极其可怕的。只要有一个富庶的后勤,哪怕遇到强敌,他们也是精神上不可摧毁的。绝对不会

    出现封建时代普遍的军队伤亡在20%上就会崩溃的状况。(秦赵长平之战的特殊情况下,伤亡过50%的赵军都没有崩溃。)职业军队不再是被主将命运所左右的,他们最效忠的,肯定是一个稳定的,保障他们家眷生活的大型组织,而不会仅仅依赖个别将领或者领导的恩情和信任。同样的,要维护这样一只军队,最大的难题就是他们无法长期驻扎在边境,这就要求这个国家有一个先进的运输系统来调动他们。所幸,在后方工程师的努力下,大唐的路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测绘队伍已经接近完成全唐境的地形测绘工作,一项庞大的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