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 镜(两更一万两千求月票) (第1/3页)
柳宇在浮车村的一把火,改变了整个山西省的格局。整个北圻的地头蛇、达官贵人、地方豪强们都突然发现眼皮底下有这么一只自己招惹不起的队伍,而且人家背后还依靠着黑旗军这大树。 既然招惹不起,那便好好合作,有财大家发。柳宇每天都接到各方面的拜贴,有人递门生贴,有人主动上贡,象那批鸦片贩子们,就拿出半成利益作为过境的保护费,有人来认亲戚的,说柳宇他们祖上便是同宗,更有甚者,二话不说就要拜柳宇当干爹,柳宇问了下,这个送上门的干儿子今年刚四十岁。 但是这把火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柳宇自己,他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细柳营的战斗力是他唯一可以凭据的力量,这支部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他们已经成长起来了。 “我们是最优秀的军官与士兵,在这次战斗,我可以向所有人宣读你们的功绩,张彪排长,首功第一!他率领三十七名士兵挡住了八百名黑旗军的进攻,守如泰山。” “面对拥有炮兵之一营正规军,蔡云楠排长率两个班成功突击成功,敌军为之胆寒,司马泰以一哨之少量兵力,成功将敌一营歼灭……” 现在站在柳宇面前的是细柳营的全体官兵,他们听柳宇分析得这一战的得失:“我们各部决心极强,纵便面临绝对优势之敌军,仍敢以尖刀之精神率先攻击。战斗上成功发扬火力上之优势,部队机动得力……” 俗话说得好,技不压身,现在细柳营的官兵们就发现学到地每一项技能都是非常有用的,无论是步枪一练习、二练习。还是野营拉练,甚至连那个炫目无比的蒙目拆装步枪,在夜战也证明并不是什么花架子。而是极其实用的技能,很多步兵就在黑暗中成功排除了步枪故障。 但是柳宇还要教给他的部队更多:“但是这一次战斗,也暴露了很多问题,首先说明,最大地责任在我,我在明知红河哨所有可能遭到大股敌人攻击的情况下,仍仅派遣一个步兵排前往驻守,导致战斗开始时。我们处于极大劣势。这是我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最大地错误。” 掌声如雷,对于柳宇能检讨自己的错误,官兵们表示极大的欢迎。 “张彪排之守备,决心坚定,但是兵力配备有误……” “蔡云楠排之攻击,极有锐气,但与主力之联络不紧急,这方面我应当承担大部分责任。但营之主力与蔡排之攻击脱节,导致功败垂成。” “司马泰哨之进攻。左侧推进过慢。导致部分敌军趁机突围……” “战斗中。我军斯宾塞存在装填过慢地问题。张排之守备。蔡排之攻击都因此受影响极大……” 柳宇想要是一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地部队。世界没有无敌地军队。任何一支军队都有其弱点和劣势。 但是一只部队只要摆脱固步自封。不断在战斗学习成长。就能不断进步。成为战无不胜地精锐之师。 这方面。解放军便是一个非常好地例子。柳宇看到不少地解放军内部档案。在这些档案里。解放军对每一个战斗、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每一战斗每一战役之后都进行深刻地检讨总结。对部队加以教育。让部队越战越强。 而反面地典型。就是大清国地军队。军史界公认。就战役水平而言。甲午战争地清军还不如十年之前中法战争地清军。这十年间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在不断退步。 这方面甚至连清军自身都不否认,几乎就在现在,盛军的统领们因为部队的射击水平而忧心不已,盛军可以说是淮军中坚,大清最核心的部队,装备号称大清之冠,训练号称有西方军队的水准。 可就是这么一支部队,周盛波这些指挥官私下忧心不已,说现在部队已经烂掉了,官兵都忙着捞一把,根本无心训练,打靶不过十中一二,再接下如何了得。但表面文章还是继续做下去,没有任何改变地盛军还是李鸿章依赖的一只劲旅,但是周盛波的忧心在甲午果然被料中了。 而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优点,这正是柳宇带给细柳营最大的财富,接下去发言并不只有他一个人,各个干部也纷纷上去。 “战斗守备,首先需有决心,扫清视界,此次守备之成功,全赖……” “我对蔡排此次战斗攻击的几点检讨……” “军士哨此次遇袭的几点教训……” “我对驱逐教民sao扰的几点经验……” 他们并不是就这么简单说上几句,而是亲自到战场上演示当时的情况,进行实战教育,柳宇甚至还从黄旗军和李扬材部下挑出几个级别较高地俘虏讲解当时地情况,以供干部参考。 学习到最后,还进行了倒置的假想攻击、防御,以细柳营处于对手地情况下,如何进行配置,进行教授的甚至还有许多参战的普通士兵,他们站在个人的角度讲战斗的得失。 每个人都收获很大,而且这些所有的总结检讨都被写入正式文件。 海阳、广平、山西河滩诸战斗的战役经过总结、战斗检讨、战斗要报是柳宇一个人自己写的,可是现在,各个步兵排都写出相当水准的战斗文书来,柳宇向他们表示:“所有的文件不但要存入档案,以后还要继续学习,等到明后年,我们到战场上进行战史旅行……”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次战役,记住战斗牺牲的英烈。记住所有地参战者!向他们致敬!” “致敬!” 柳宇很欣喜,细柳营已经真正成为一支能自我完善、自我进步的部队,而不需要自己手把手去教育每一个细节。 这一次因为种种缘故未参加总结的士兵和干部,也不需要柳宇亲自去授课,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