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商朝2-1 伊尹调教太甲 盘庚迁都兴商 (第2/2页)
,按祖德广得民心,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商朝开始繁荣起来。 太甲终于成了好国君,但也只是太甲,太甲之后的国君,一来自身素质比较差,二则也没有出现过伊尹那样的名相辅佐,就一代比着一代差。距离商汤建国已经有些年头了,那种先祖创业时的危机感已经荡然无存了,夏桀的悲惨下场也成了久远的故事,他们祖先商汤讨伐夏桀的那些罪状,都一一发生在他们身上。 贵族们自己不劳动,还拼命的奴役奴隶,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王室里争权夺位越来越严重,兄弟之间为了争位斗的是你死我活,老百姓的死活更是没人管,一些小国家也乘机不服商国的管制,再加上天灾不断,这个国家是岌岌可危。 就在商朝生死存亡之际,转机出现了,商朝的第十八个王阳甲死掉了,一个混蛋国君死掉,固然值得庆祝,但关键还在这个继承君位的人,阳甲的弟弟盘庚继位为王。 盘庚是个有想法的人,在继位之前他就对商朝的前途担忧,一直在谋划如何拯救这个国家。现在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外部有些国家也在摩拳擦掌等待时机,内忧外患都要解决。想来想去,一个一举三得的招就出来了,迁都。 把都城迁到殷,好处如下: 第一,殷地土地肥沃,自然灾害少,去了之后可以发展农业,经济可以上去,老百姓可以安心;第二,去了一个新地方,可以重新立规矩,贵族之间也会建立新的默契,不会像现在这样嚣张,阶级矛盾可以得到缓解;第三,可以远离这些对自己虎视眈眈的国家,安全暂时得以保障。当然,这些话盘庚只能在心里自己想想,和大家要换一种说法。 迁都提出来了,意料之中,一片反对之声,领头的就是那些既得利益的奴隶主,在这里熟门熟路,七大姑八大姨都能照顾着,去了新地方,谁知道去了饭店还能不能白吃,去买金项链还能不能打一折,所以都不同意迁都。 这时盘庚站了起来,严肃的给大家传达了祖上的旨意,这次迁都不是我的意思,是老祖宗的意思,老祖宗要我这个王,关心你们,爱护你们,照顾你们,带你们去寻找更幸福的家园。你们不听我的,我可以不在乎,谁要是不听老祖宗的,我就叫你去亲自去给他赔不是。 就这么连哄带吓唬,总算是把都城迁到了殷,贵族们迫于亲自和老祖宗见面的压力,没敢吭声,老百姓有点不乐意了,新地方不习惯啊,想家,就有点闹情绪了。奴隶主们就在后面煽风点火,鼓动大家闹事,盘庚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都是老子玩剩下的,还捡起来给老子耍,就严厉的呵斥了这群奴隶主,没有后面鼓风的,老百姓这股火也就没烧起来。 几年之后,局势就稳定了下来,经过广大劳动者多年的辛苦建设,殷成了一个繁荣的大都市,物产丰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当时商朝人就已经会铸造青铜器,青铜的兵器,青铜的器皿,水平已经相当之高。在后代挖掘殷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乌龟的腹甲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着文字,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甲骨文。 盘庚迁都中兴了商朝,让商朝的香火又延续下去了几百年,后代也称商为殷商。 很多年过去了,在渭水流域,一个叫周的国家兴盛起来了。据说周祖先姓姬,他们的祖上在尧时期当过管理农业的官,人称农神后稷。夏朝末年,朝廷腐败,农业荒废,周的祖先就西迁到今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一带,组成了自己的部落,到了商朝后期,周族遭受西北方戎族和狄族的sao扰,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到岐山南部的周原居住,之后就在那了扎了根,建筑自己的城市,开垦荒地,设置官吏,建立了周国。 古公亶(音同胆)父的儿子季历继位之后,国家渐渐强大起来,当时的商王文丁感觉到来自周国的威胁,干脆利落的把季历给杀了,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位,就是后来历史上的周文王。因为老爹是被商王害死的,姬昌一直很记恨商王,也因为老爹是被商王害死的,姬昌一直夹着尾巴做人。 因为祖先是搞农业出身,不管出于爱好还是需要,姬昌都特别重视农业生产,他待人宽厚,尊老爱幼,深受百姓爱戴(此处颇有当年商汤的风采啊)。除此之外,姬昌还特别爱惜人才,能打仗,来,给房子。能出主意,来,给娶老婆,有老婆了?再给你娶一个!这么一来二去,有本事又在其他国家难出头的人,就纷纷投奔姬昌,周国的势力是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商国的国君宝座上,坐着的是纣王,这个纣王也是个人才,力大无穷,据说有横推八马倒、倒拽九牛回的本事。除了蛮力,此人还是文武全才,全盛时期,南征北战,开疆扩土,所向披靡。最难得是,他还是一个辩才,口才一流(不免让人又想到了夏桀)。纣王看到周国这样的状态,周国国君这样的举动,不由得心生疑虑,姬昌这老小子是想搞事情啊,就找了理由把姬昌诳了过来。来了之后,就地摁倒,囚禁在羑(音同有)里(今河南汤阴县西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