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春秋霸主齐桓公3-3 管仲借老马识途,齐桓公晚节不保 (第2/2页)
国家的顶梁柱倒下了,齐桓公非常的着急,经常去探望管仲,盼望他能早日回到工作前线。这一天齐桓公又去探望管仲,只见管仲骨瘦如柴、奄奄一息,齐桓公不由得悲从中来,紧紧的握住管仲的手说,你的病是越来越严重了,万一哪一天你走了,这国家可怎么办! 管仲也叹了口气,可惜宁戚已经死了,要不然他可以为您分忧。桓公问,你觉得鲍叔牙怎么样? 不行,鲍叔牙虽然为人正直、道德高尚,但是他嫉恶如仇,难容小人,做相国要有大海的胸襟,没有容人之量,怎么能行! 齐桓公思考了良久,隰(音同习)朋怎么样? 嗯,隰朋为人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又能公而忘私,可以为相,但是隰朋年事已高,恐怕不能长久啊。 齐桓公心想这不是白说吗,立一个相国,没几年又走了,我不还得着急嘛,趁管仲还明白,我再问问吧,那你觉得易牙怎么样? 听到这个名字,管仲腾的一下子就坐了起来,额头冒着虚汗道,不可以,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人您一个都不能用。 这三个人究竟是什么洪水猛兽,能让奄奄一息的管仲回光返照哪,让我来一个一个的介绍。 易牙,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臣子,但是有一副恶毒的心肠,和一颗远大抱负的心。没本事干实事,但是烧的一手好菜,他就剑走偏锋,做了很多拿手的好菜,送给桓公的妃子吃,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又开始给桓公展示自己的手艺,最后竟然把自己的三岁儿子杀死,做成人rou菜肴献给桓公。 竖刁,伺候桓公起居的一个小童,上进心比较强,苦于出身低微,进宫无门,就亲手阉割了自己,从此跟在桓公左右,在后宫出入。 开方,卫国太子,当年齐桓公讨伐卫国,卫国兵败,卫太子开方自愿去齐国伺候桓公,后来开方父母病故,开方都以桓公需要人伺候为名,未能回家奔丧。 所谓,有非常举动之人,必有非常之心,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三个变态居心叵测,可当局者迷,齐桓公却把他们当做是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忠臣。只劳的管仲一一为桓公解释: 一个人,最疼爱的莫过自己的子女,肯牺牲自己的子女,定会牺牲任何东西。 一个人,最珍惜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一个肯牺牲自己身体的人,还有什么不能牺牲! 一个公侯之后,连太子的身份都不要,只能有一个解释,他想得到比太子更高的位置。 桓公好像听懂了管仲的意思,可还是有不解之处,这三个人已经在我身边十多年了,可从来没有不轨之迹,你是不是太过虑了。管仲抬起一只手,伸出一个指头,指向自己,那是因为我还在,我就像是您身边的一座堤坝,总挡住他们为非作歹的心,现在大坝要垮了,水就泛滥了,您要小心了。齐桓公这才用力的点了点头。 要不怎么说,这小人就是耳目灵通,没几天,管仲的话就传到易牙那里去了,易牙这个气啊,又没有办法,想来想去,有了,就来见鲍叔牙。鲍叔牙本来就恶心这个杀子求荣的家伙,没好气的问,什么事情?易牙就把管仲不同意鲍叔牙做相国的事说了,然后就等着鲍叔牙发飙。没成想鲍叔牙哈哈大笑,也伸出一只手,举起大拇指,管仲忠于国家,不徇私情,不枉我当初的一番苦心,易牙真是小人枉做小人。 公元前645年,一代名相管仲去世了。按照管仲生前建议,齐桓公任隰朋为相,要说管仲还真是厉害,隰朋上任不到一个月,就追随管仲去了。齐桓公思来想去,请鲍叔牙出任相国之位,鲍叔牙真觉得自己不适合,死活不同意。齐桓公不得已,说了实话,满朝上下,除了你,没有更合适的了。 鲍叔牙看大王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也就答应了,还提了个条件,管仲也和你说过,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我当相,就要把那三个小人赶走,当天齐桓公就赶走了三人,不许他们再入朝。 鲍叔牙为相之后,继续执行管仲的政策,在鲍叔牙时期,齐国仍旧是一方霸主。国家总有兴衰,霸主亦难长久,齐国之后又出现几个称霸的君主和国家,由于他们的时代多有重叠,所以在接下来的故事里,还是以一个人为主线讲,讲完一个再从头讲另一个。 等到齐桓公晚年的时候,有点老糊涂了,又重新启用了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小人。相国鲍叔牙是苦苦相劝,可能是因为老了,缺少了锐气,更容易看顺眼的、听顺耳的,齐桓公没有接受鲍叔牙的建议。这三个家伙一看,国君给自己撑腰,那还等什么,就明目张胆的干起了坏事,反正鲍叔牙也不能把他们奈何,最后鲍叔牙是被活活气死了。 公元前643年,一代霸主齐桓公病逝,可惜老子一世英名,生了五个混账儿子,五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打的是不可开交。还是那三个小人当家,废了太子公子昭,把听话的公子无亏立为国君。公子昭看地位不保了,生怕性命也不保,就跑到了宋国,请宋襄公为他做主,这才引出一段笑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