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图_第029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29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2/2页)

们则要通宵达旦批阅考卷,十分辛苦。今次大考共收了一千二百零三篇考卷,考官们要从中选取出一百篇,是为中榜之文。

    三十位阅卷官分为三组,每组十人,负责四百零一篇,要在三天的时间内全部看完,评出高下,工作量自然浩繁。

    大考阅卷是同组内交叉品评,每人都要看完四百零一篇策论,看完一篇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将其分为一至五等,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给下一位阅卷官。一等最优,五等最劣,倘若某篇策论能够拿到五个以上的一等,那就会直接呈送给两位从考官。

    根据阅卷官品评的高低,每组最后都会选出五十篇策论,共计一百五十篇,交给两位从考官与主考官再定,从中决出最后中榜的一百人。

    除此之外,主考官还有一项权利,那便是当最后选出的不足一百人时,他可以在那些原本落选的策论中补遗,而且不需要和旁人商讨。

    上千份考卷糊名之后,便在军机处密探的监察下送到阅卷房,然后分好批次交给阅卷官。因为阅卷时间短,所以能写一手漂亮毛笔字的考生便要占些便宜。因为大考结束后这些考卷要复评,所以阅卷官们也不敢太过马虎,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应对方法。

    每一份考卷到手,阅卷官先会粗看一遍,如果字迹潦草,有错字别字,那么直接打入五等,这样不管将来如何复评,他都有自己的理由。

    那些字迹清秀、卷面整洁的策论,阅卷官都会再细看一遍,如果这篇策论文笔通顺,思路清晰,那么基本就能判个三等,要是观点新颖,鞭辟入里,极有可能便是二等。

    一等的策论要求极高,对考生的书法、文理、见解以及对策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某篇策论能拿到五个一等,便会经由从考官送到主考官的案上。

    阅卷房里灯火通明,十分安静,只有阅卷官们翻动考卷的沙沙声。

    王粲手中捧着一篇考卷,这上面标注着七个一等,已属十分罕见,若是放在往年大考中,基本都是三甲之选。他细细看着这篇策论,不时皱眉沉思。这篇策论详细地阐述了考题的含义,并论证了前朝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指出三国并立时需考虑自身实力,切不可轻易地打破这种平衡,只有在自身实力占据极大优势时,才可改变对外的策略。

    总的来说,这位考生功底极其扎实,各种典故也是信手拈来,且无丝毫突兀感觉。但王粲仍然不太满意,因为他觉得这考生只通不透,并没有讲出最深层的道理,而且有点畏首畏尾,整篇策论都在围绕前朝旧事,对于当今局势并没有很好的引申评述。

    在这阅卷房内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三天之期已到,今夜是最后一个晚上,明日就将选出十篇最佳的策论,交由天启帝亲自评定本届大考的最后十甲,然后发放皇榜,昭告天下。

    可无论是那两位从考官,还是王粲,都感到些许失望,因为这三天来他们并没有看到一篇能让人拍案叫绝的策论。

    王粲的目光扫过手边将要呈送给天启帝的九篇策论,最上面便是那七个一等的策论,心想难道这篇便是本届大考的状元之作?

    就在这时,他忽然发现阅卷房内变得异常安静,转过头去,见到那位从考官盯着面前的一份考卷发愣。

    “怎么回事?”

    “王大人,您看一下。”那位从考官将考卷递了过来。

    王粲接过考卷,一见也愣住了。

    只见考卷上面打着六个一等,四个五等,后面则是阅卷官的名讳。

    六个一等并不稀奇,可同时出现四个五等,这里面就很有问题。

    王粲连忙将考卷看了一遍,看完之后,他陷入沉思之中。

    “昔北齐结赵,意图燕云,实为灭萧,此乃远交近攻之法。然三足鼎立,齐弱赵强,一旦萧亡,鼎必倾覆,弱齐必亡。何异于割股饲贪狼,怀温醒毒蛇!自取灭亡之道,不亦愚乎!尝思古人已已,史出多门,后人观事,自为贤能。无奈乎古人,屈身于黄泉浊渊,失理于有口莫辨,而任为枉谈。余亦观史,常为齐人叹息。”

    王粲脑海中默念这一段,寥寥数十字,就将当年那段历史解析的清楚入理,可谓入木三分。

    “以史为鉴,论当今之天下。昔宋师勇冠天下,自此无重现四方之地;陈武雄霸风云,至今永绝于帝王之揖。汉帝无意于开疆,时人销魂于歌弦,此汉史为后人知也。以此观之,边关之事,切不可起于暗淡弱困。今北郑相侵日甚,王师何堪以对?应市民心,致道义,徐徐图之。今势观之:东南面海,风平浪静;西南土遗,相安少事;而西面新魏,剑拔弩张;北面强郑,厉兵秣马。总为掣肘,未免心忧。煌煌大吴,地享丰腴,国势日盛,凭高山之险,恃天堑之阻,岂能守成度日!世间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莫不如是!”

    如此激烈,如此犀利,也难怪阅卷官的品评呈现出两个极端。

    王粲心中微微一叹,他已经知道这篇策论出自谁的手笔。

    “这篇策论通达韵秀,文采当属上上之选,至于其中观点,我们还是交给陛下来评定吧。”老尚书寥寥数语,便为这篇策论的命运定下了基调。

    他将其放在那九篇策论的最上面,然后与两位从考官议定了剩下九十篇策论的名次。

    天光微亮,王粲携着两位从考官,在军机处一众密探的保护下,捧着那个装有十篇策论的匣子,向着皇宫行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