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基建工作 (第2/2页)
母亲一时也没话说了,也不知是不是还在想其他的事情。 面煮好了,用碗盛好端到桌上,任峰敲门叫方晓出来吃。 “啊,现在吃面?我不饿啊,我们不是刚在县城吃过吗?”方晓诧异地问道。 这是母亲的心意,是当地人好客的表示,任峰怕mama不高兴,连忙跟她说:“这是我们这里的风俗,有客人来,不管啥时候来,都要先请人吃一顿,正在饭点的话有什么就吃什么,其他时间一般是下面,比较快些!” “你们这风俗倒有趣啊,但我真吃不下啊!”方晓为难地说。 “没事,能吃多少就吃多少,意思意思就行!”任峰硬扯出这么个风俗,不过是怕拂了母亲的心意,但也不好把人吃撑了。 方晓这才无奈地吃了小半碗面条,看得一旁的任峰母亲满脸花开。 吃过面后,方晓就让任峰带她看看农场,想马上看看建设情况。 一起走在新翻的水田田塍上,任峰向方晓介绍了农场的现状:“我们这里四周都是山,基本上没有大块的平地,最大的一块平地就是我们庄的住宅区,也不过是坡度稍微小一点而已。 我们后山背面有个水库,雨季面积大概100多亩,平常只有七八十亩。水库闸口出来是一条半人工渠,就是沿着原来山水流下的小溪扩建改造的,为了灌溉方便中间建了好几道围堰,水渠一直流到黄龙河汇入大江。 村庄与水渠之间是水田,大概160亩,是灌溉比较方便,土地比较肥沃,日照也比较充足的好田。 比村庄地势稍高的也有些水田,大概有三四十亩,但底部是黄土层,土壤很薄,灌溉也不是很方便,再加上山泉沁水很凉,水稻一年只能收一季,其实不适合做农田用,只是原来村里农田确实太少,所以勉强开垦为水田的,这些年这种地方就荒在那里。 村庄附近的几亩地,是各家的传统菜地,离家近,施肥、摘菜都很方便,这次也一并承包过来了,但是农场要专门开辟一块菜地,专供庄里人采摘。 开垦出来的山地总共大概有200亩。我原先的苗场占了差不多一半,差不多是后山山包的四分之一表面积,这次承包了剩下已经开垦出来的四分之一,山包顶部没开垦出来的大概有四分之一,另有四分之一是庄里的祖坟地。 按照我们的规划,山顶建了个大水塔,其他地方平整建养殖场,分三个区域,分别养猪、鸡和兔,目前资金方面还是不足,先建养鸡场。 苗场基本维持原样不动,其余山坡地种植番薯、土豆、玉米等作物,一部分进入市场,主要还是作为饲料原料。 靠近村庄的部分建大棚种蔬菜,一方面保证庄里各家的蔬菜供应,更多的要进入市场。 原来的优质水田减少人为分界田塍界限,仍然还是种水稻为主,一年能种两季水稻和一季油菜。 靠近水渠的一部分水田在老的溪流路线上的,与水渠也没多少高差,雨季发洪水经常漫过来,加高加固渠沿,挖出淤泥改造成荷塘和鱼塘。 水渠原来的围堰基本都堵塞了,只能抬高水位,却没办法蓄水,这次要彻底清开,恢复其蓄水功能。” 沿着新扩宽的一条路一直到后山山包顶部,整个农场平面可以一览无余。 任峰父亲正在这里指挥一台挖机平整这个山包。这段时间,他最忙,先是修了这条路上来,还是黄土路基,还没浇水泥,现在正平整这块地建养殖场。时不时还要去招呼山下挖鱼塘的和耕水田的,恨不得一个人变几个人用。不过,他乐在其中,这么大的手笔是自己的儿子规划出来的,做父亲的心里自豪,而且这指挥别人做事比在建筑工地里做副工听别人吆喝更有面子! “爸,我回来了!”任峰冲正在忙碌的父亲打招呼。 父亲转过头来,有点嘶哑的声音透出疲惫:“回来就好,忙死我了!你个臭小子自己倒是会享福!”虽然话里有些抱怨的意思,但语气却明显很兴奋。 看到方晓站在任峰旁边,也是一愣,问道:“这位是?” “哦,这是我这次去省城请来的专家,方工!”任峰赶紧介绍,可不能再让父亲误会了。 方晓也连忙打招呼:“任叔叔好!” “哎呀,你好你好!方专家啊,你来可是帮了我家峰儿大忙了!我也好歇口气了!”父亲很高兴。 “叫我小方就行!”方晓谦虚地说:“建筑的东西我也不懂,以后还要跟着任叔叔学习呢!” “是啊,爸,小方是农业专家,这些土建的活具体怎么做还是你在行,做成什么样子才是小方说了算!”任峰也说道。 “哎呀,看来我还没得闲啊!”父亲说嘴里这样说,心里却乐开了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